不要让工具牵绊住学生的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时遇到的问题(思维可视化)

有35名学生租车,每辆车限乘9人,至少需要租多少辆车?

我发现了一个工具挺好:

让学生思考先列出算式:

35÷9=

为什么列除法?

总数是35,每份数9,求几辆车就是求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学生能够借助竖式解决问题:35÷9=3……8

难点在于单位。

学生不清楚3是什么?8是什么?于是有了图示的帮助:3在哪里?是3辆车,8在哪里?是剩下的?分的是什么剩下的就是什么?8名同学。

35÷9=3(辆)……8(名)

需要几辆车呢?是3辆吗?3辆够吗?

3+1=4(辆)

于是在学生练习时,我都会让学生画这个图帮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

弊端:1.影响了学生一气呵成的思维,让思维缓慢,不是如小河一样流淌。

2.过多的过程让学生顾此失彼,而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改进:

学生能想到的就不要给他,我们是要雪中送碳,而不是画蛇添足。

可以把图示作为一个检查的工具。

画图是一种工具,学生想象不到或思维不到的时候才能出现。正如我们钉钉子,我们的目的是钉钉子,他需要的工具是锤子,锤子就能解决问题。而你递给他一个钳子,你觉得钉钉子的时候,有可能钉子为歪斜,你准备让学生拿钳子夹住钉子再钉,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可以直接拿锤子了,那么钳子就是一个多余的工具,会妨碍正常的工作。

钉钉子,用锤子就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