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做事情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这样每天才能过的有意义。
可是,有多少人一毕业或者一出来工作,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
除了极其少数的艺术类学生,或者从小专项培养爱好的这类人一长大就目标明确。
不然多少人在职业道路摸爬打滚多年,才真正的适应。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强调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但是在乔布斯年轻的时候,他对电子产品都不怎么感兴趣。而是热衷研究于西方历史和舞蹈,辍学以后在庙里蹭饭接受救济。
最终,厌倦了救济的生活,回到父母家中。找了份夜班的工作。
直到他的好朋友沃兹尼亚克,是个真正的电子高手,痴迷科技。找到了乔布斯合作,因为他好朋友对商业一窍不通。
乔布斯把一切进展的都很顺利,这才算真正踏入了电子科技行业,一年后创立了苹果公司。显然看出,他当初也没想过会热衷科技,而是做了以后,才喜欢上的。
回归现实生活当中,在出社会的时候,父母就告诫过我一句话,是你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公司今年招聘了一个某大学服装设计系的毕业生。初来到公司,因为跟总监是校友,总监对她有着一层无形的亲近。
在画平面图纸的时候,都追随着她的内心在创作。往往画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实际。还没培训学校出来工作一年的同事做的好。
我有时也提醒她,要不要换下思路。因为画出来的图纸,都被老板P掉了。这样也会消耗了自己,打击到她的自信心。
她只是随口应了一句好,之后不懂的再去问总监,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依旧没什么改进,画出来的东西也没给公司打出样板。
老板有些急了,让她去辅料市场走一走,逛一逛。从别人的东西寻求下灵感,她嘴上说好,结果还是待在办公室画她自己内心的东西。
我也觉得她的东西画的好看,可不符合市场。毕竟不像奢饰品品牌,你做什么出来,大家一顿跟风,你可以引领市场。而我们只是小公司,要从市场的角度去提取元素来适应市场。
没多久,她也辞职了。我内心希望她走,待这里不适合她,反而会耽误了她。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从来就没有完全适合你的工作。只有你去认真的工作,才能很好的适合。
朋友在房产中介爆发的那几年,利用成交的几单赚的盆满钵盈。
身边的朋友看着眼红了,不就是个简单卖卖房子吗?我去也能挣钱啊。
纷纷要求第二年跟他一起去做中介,本身做中介没什么门槛,靠的就是运气加勤快和时间积累。
中介公司是没月薪,全部靠提成。刚去那会还要接受培训,慢慢才能熟悉。
前面半年别说卖房子了,一套租不出去也很正常,你要靠自己零收入生活半年。
我朋友说,很多人都熬不过半年就全部都走了,相当于当初来的时候,那么激情澎湃,自信满满,早已对行业失望,没有激情。
他自己当初坚持了一年,到了年底才跟同事合作卖出了一套房子。自己接到的客户,还只拿了不到一半的抽成,没有经验,能学到东西就好。再说分给同事多一些,下次有机会,他们才会找你合作。
第二年开始,朋友工作慢慢起色,因为慢慢起色,做的越成熟,就越喜欢现在的职业,做起来才有成就感。
很多人对于一份职业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恰巧一份有点专业技能的工作都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来熟悉,来学习。
很多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你问他们,这是当初毕业时候的热爱吗?
他们也都回答,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加爱努力的工作。
使命带来的动力
有三个人在一个工地搬砖,有一个记者走过去问,师傅,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回答;我在砌一面墙
第二个回答;我在建造房子。
第三个回答;我在为人们创造美丽的家园。
一份普通的工作对于人们来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有的人上班纯碎是为了混日子,事越少越好,时间越短越自由,每天拿着老板的钱还嫌弃着这份工作。
这种人心里在打鸡血。等我找到喜欢的工作,换了职业,我一定拼了命上班,把这家公司当成是我自己的去卖力。结果还是一如既往得赖在这里。
另外一种人就是,本职工作做的很好,还主动去要求更多的事情来干,来增加自己对业务的熟悉程度。
虽然这样会被同事觉得很傻逼,但自己知道心里的动力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朋友,18岁到一家布厂上班,进公司的那一年,他就告诉自己。除非学会出来创业,否则不会离开这家公司。
他从业务做起,边做边观摩染色的技术,工艺的流程,后来业务越做越好,被调回来任职厂长,开始熟悉原材料的供货地方与价格。
就这样干了六年,跟老板辞职的时候,老板提出加薪一倍的薪水。
他婉拒了,出去自己创业,没有从以前的公司挖走一个客户,虽然很多客户想跟他走,只认准他人。
这样让客户信赖的人,我想起了《我是前半生》的贺涵。从老东家辞职,多少客户要追随着他,就是认定了他们对职业的认真与负责。
在职场上,这样的人是少数。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去寻求更多方面的发展。
最基本的一点,把手头的工作按最大的努力与责任去做。
几年以后,你就跟身边的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