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孩子体验早教课,其中经历的日式早教体验是真正得“震撼”了我,却并未能“撼动”我。一走进小教室,老师拿出的教具是日历,教小朋友今天是几号(我们才两岁),孩子一个劲的哭得要出门,老师于是开始放歌,惊呆的是歌曲是算术公式,四加三等于七,三加五等于八……别说娃子,连我都略感丝丝压抑,但出于家长身份只能尽可能安抚孩子让他尽可能听完整节课,没想到根本没用孩子哭更厉害,声嘶力竭得试图将小手伸向门口,外面的儿童乐园更吸引他。那扇门由于装修得真的和教室很像,不经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初中。
我的初中四年极其压抑,偏科相当厉害,数学挂红灯是常有的事,也常倒数;相对英语基础扎实一直稳步在中上游,但随着理科的越学越差,自信心下滑,影响到了我的文科,逐渐我的综合排名开始下滑。并且每次报分数数学老师都会从高到低让我们一个个上去领考卷,所以分数排名就像地位划分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了那会的“阶层意识”,那看你的眼神就是怜悯和不屑。我的青春期就在一个优渥的环境由于拔苗助长得不成而一直受挫,性格也开始趋于内向,和父母的交流几乎是零,内心强大的压抑和自卑让自己觉得兵临抑郁。不出意外得,我考上了一个很不起眼的高中,而我的初中属于重点基本人人都上了重点高中。
读惯了好学校,想着即使借读也能去重点,虽然压抑,但也不差那么几年,也许人就像陀螺一般被旋转惯了吧,冷笑。父母为此特别开了个家庭会议要求我一起参与,最终的结论是不借读,是什么水平就读到什么水平。借读不属于该笑学生,就好比劳务工没有编制,更会被贴标签,除了氛围,读不出还是读不出,不如发挥实际水平也不用这么累的硬是要跟上,高考重要,但不是终点,成绩重要但不代表低头。但成长是一个过程,健康快乐重要,尤其是心态上的。
不得不为父母的决定点赞,如今想来也是感激。高中虽然很差,但我由于英语底子好一直第一,做了凤舞这么多年竟然做了鸡头,那种时常第一被老师重视的感觉真的很自信。至于理科班上的人都不理想,自然我就不显得那么落后,而一直是以好学生标榜。母亲说那几年我的眼里是放光的,说话也有底气了,性格从完全压抑的内向完全得变成偏外向。家人感叹,遵循生长规律能换来如此宝贵的东西,信心,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
如今我的性格全归于所有的成长经历,若不是有高中的历程也没有自信的体现,只会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拔苗助长必全盘皆输。性格,自信是无价的而不是盲目得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