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一个害怕写作的童鞋,小学一年级时一般试卷都是考看图说话,倒是不觉得难。到后来高年级开始写一些宽泛的命题作文,比如类似《我们的校园》,《最有意义的一天》之类的题目,靠姐姐给的一些"小学生作文精选"来完成作业,考试时也能根据记忆拼凑个中间大概,用一个"禾苗向我们招手,小树朝我们弯腰”,“有的同学拿扫把,有的同学拿拖把”铺个场景,或是诸如“这时,我看到了胸前的红领巾”,“这时,耳边响起了爸爸的话”来个转折,最后以“我们的校园真美丽啊!”,“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我们迎着夕阳踏上了归程……”这种政治正确的“点睛之句”结尾。
后来我遇到了我们的初中语文老师——左老师,她是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书,还交心。除了考试,她不太给我们的作文命题,只是要求我们平时多写周记日记。 每个同学的作文她都认真批阅,写很多的评语,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或者优良中差。现在回想起来,这才是我认为的写作的意义:写作应该是思想的倾注,而不是辞藻的堆砌。虽然我很喜欢左老师,可她并没有让我变成一个“下笔如有神”的写作高手。写作对我来说还是个干涩的事情,这种下笔之前的空白让我依然只能以抄袭来完成左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她这种不命题作文就更适合我大抄特抄了,都不用搜索拼凑移花接木来扣题。甚至,当她在课堂上念我的“范文”时,我居然也没有什么羞愧和汗颜的感觉,我想我应该是对写作这件事没有天赋吧。
高中就更惨了,我遇到了一个不喜欢的语文老师,她的写作要求就是以“高考标准”来的,不像左老师要求真情实感,心路历程之类,我更加麻木了。高考写作的题目通常是先给出一段很有“深度”的故事,让你根据这个故事写一篇议论文。我的考卷上最常见的批注就是“跑题”!难道不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还有议论文这三个字我也很害怕。我对议论文这三个字的理解就是说出自己的观点。可即便我好运地刚好理解出卷人或者“改卷人”要我写的主题了,然而悲伤的是:我对这个主题的看法或者观点一句话就讲完了……再让我讲出所谓的“论据”,“论点”,真的什么也讲不出来了。这让我更是讨厌写作文。我们当时高考语文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我经常前一小时就做完除了作文所有的题目,然后空白一小时,再在最后半小时里急急忙忙憋出一篇满是排比句凑数字凑篇幅的文章,我其实不愿意称之为文章。
今天27号了,感觉刚过完21号的样子。明天,就是28号了。我又到了不得不写作的时候了。下了班,吃了饭,沙发上躺了一会儿,提醒自己:该写作文了。刷了一会儿手机,在掉进的几个“小坑”跳了一会,妄图寻找一点写作的灵感,依然不知道写什么。又看了一篇逻辑思维,这篇讲的是李叔同出家记,说的是他的个性,两个字:认真;感慨的是:“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无穷无尽的深深根植在她个性中的原因,无法用任何一个他人能理解的苍白理由来解释”。罗胖写得真好。可那于我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写不出来。写不出读过或没读过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感慨不出共鸣过或否认过的那些道理。哎,又写不下去了,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