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若不深思,乍一看,觉得创伤性记忆应该是真实的,完整的。仔细分析后,的确正如前面章节所说的注意力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在创伤性事件发生时,变化盲视更显著。
大脑的机能太神奇了。
如果让孩子把旅游的经历写下来,是不是就会出现“词语遮蔽效应”?记忆会不会越来越失真?
第八章
我们常常说“同病相怜”,看来未必如此。面对同样的挫折,每个人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相互交流的时候,究竟是抱团取暖了呢?还是负能量增加了呢?前一阵带班职立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本想相互激励的,但也出现了负能量扩散的苗头。
怪不得开车时不准接电话。
感觉记忆越来越不靠谱。
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从众心理的理论基础吧!
先是从众心理在作怪,然后就变成了群众记忆,再然后,历史就没有了真相!
想想自从电话号码可以存储在手机上后,大多数人记得住的号码不会超过五个。
如果我们的大脑如此的自动依赖外界的信息储存手段,那么,我们还能识别真相吗?恐怖!把握了网络的话语权,就能根据需要,制造假象让人们信以为真。搜索引擎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需要管理,不只是虚假广告的问题,很有可能就传播了伪科学。
每一次的回忆都是对记忆的重建,而如果是与同伴一起回忆,那就更容易出现扭曲事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