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种视讯平台都被一则新闻刷新。
83岁的清华学霸李奶奶,被阿里以40万年薪招为资深体验师。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和那些写热点文章的大咖一样,关注点40万年薪,其次83岁李奶奶。看到这些,好多人都有一种焦虑感,83岁的老奶奶都年入40万,我这种一年下来只存了5万的人,是不是真的要滚去吃土了?各种公号里,营造出的也是一种全民恐慌感,例如说:那些偷过懒的人,生活总有一天会扇你一巴掌;你才二十岁,为什么怕一切来不及;这个时代,正在抛弃那些不学习的人………等等。没有人深入的说她的成长背景,工作履历,当然,清华学霸四字说明了她开挂般的能力。
我不是说大咖们无道理,这些道理,应该基于已满足物质生活,开始寻求精神生活提升的人们,他们在追求更高品质的人生。我说这话估计有人会哭笑不得:这年头还有物质生活没能满足的人群吗?我想说,有,很多,很多。我,我的父辈,很多人的父辈。
我家在十八线城市十八线下的山村,我们家附近没有超市没有肯德基没有网吧不能点外卖,一切城市便利那里都没有。我们去县城要很早起床,因为每天只有一辆大巴士车,6:00进城12:00返回,下午13:00进城17:00返回,路程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进城去以后,大概只有3个小时左右够我们去逛街采购。城里有两三家比较大型商场,都是五层,从地下一层超市到一二三四楼,首饰护肤品服装百货美食小吃,五楼是游乐场,都想逛一遍时间根本不够。
高中三年,我在县城读书。那时我家还在村洼里,巴士司机家在小学边上,从我家走到他家需要30分钟。那时候高中住校,每个月集中休息两天。通常是月末的一个周五坐他的车回家,回家的感觉是兴奋的。下周一去上学的感觉就不那么美好了,因为要起很早。他说5:30要发车,7:30之前要把我们送到学校,因为县城里有几所高中,他要分批送。而坐车的我们也是一个乡里几个村的,到他家距离不同,时间不同,起的早晚都不同。那时候,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我和弟弟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和奶奶睡,她不识几个字,只认识10以内的数字,而我们家仅有的一个小闹钟不会闹铃,奶奶是每隔半小时就看一次,事实上她只会看那些大的数字,分针的指向她不管,如果3:40她会说4点了。通常在凌晨2:30时她就说3:00了赶紧爬起来,先是烧一大锅开水,灌满家里3个大热水瓶。然后先给我炒一份新鲜的花荤菜,通常都是一份季节蔬菜炒蛋,量不多,怕坏掉,就当天的量吃两餐。然后炒一大瓷瓶她自己腌渍的酸豆角咸菜,这是一星期的菜量。这差不多一个小时了,然后她喊我起床,趁我梳洗给我准备早饭,那个时辰通常都是凌晨3:30左右。奶奶有时给我煮一大碗面条,里面卧个荷包蛋,有时候是烙一张大饼一碗葱花鸡蛋汤。她是不吃的,她说她等早晨爷爷和弟弟起来后再做早饭一起吃。吃完收拾好,我背起书包,提上两罐菜,走在前面,奶奶拄着一根木棍,打着手电筒,走在我后面。就这样一路把我送到司机家门口。她再原路返回,等她慢慢走到家,天开始放亮了。这就是我高中三年每月必经历的一次早起。
后来乡村里增加了许多跑县城的小货车,同样是进城一次要赶早,因为距离还是那么远。唯一不同的是马路休整后车速就改善一些了。从前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现在差不多50分钟能到达。当然车费从我学生时期的5元单程一次涨到了20元。各个省市的大巴也停在县城汽车场,那是我的父辈们去往各个城市打工讨生活专乘的。他们还是要起早,比如说去杭州绍兴南京上海的那些司机,说8:00发车从县城出发,乡村的小车司机们会跟你说6点就要出发,他们沿路再拉一些客人,捡到一个是一个,一般春运期间是不愁客源的。从我15岁到现在35岁,20年过去了,我和我的父辈们就这样一次次早起,搭上那班早起的班车,然后去往更多更远的城市。而且这种方式还会延续至我的孩子们。
有些地方的贫困,不是我们想象的画面,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贫瘠困苦。是一种连物质都无法温饱,更不敢去想像奋斗更大发展的生活。40万也许是有些家里一辈子的积蓄。
人的出生地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见所识所受教育不同,真的有着天差地别的巨大不同。所谓"英雄不问出身",真的吗?英雄也只是那万分之一的概率吧。那些逆袭的人始终在少数,这两年互联网崛起的大神很多,不可否认他们自律又努力,但深挖一下他们的背景,实在不要好很多。
记得16年高考过后,有篇文章很火,寒门再难出贵子。文章采访了几位帝都魔都的学子,一位北京高知家庭的学生直言道:我在教育资源上能享受的到天独厚的条件,而有些外地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不能享受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你会发现,一二线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吸引更多更优秀精英荟萃云集,底层的务工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而原本他们贫瘠的乡村只剩年迈父母年幼孩子,政府人员更不会去发展本地经济,如此循环往复,富裕的更上一层楼,贫穷的二十年依旧毫无变化。这可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啊。马太效应真的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我很害怕刷朋友圈看到这些话: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这中间是否还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我不是悲观主义者,却时常也焦虑不安。间歇的踌躇满志,持续的用功无果。我相信1000个人都会说学会控制情绪,事实上我们还是会被观点左右,会被外界刺激。
劲爆的热点一出,跟风一批人,刺痛一些人,点醒一批人,解放一些人,但愿我们有双慧眼,再多点知足常乐的心态,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年薪40万固然值得羡慕,但年收入只有5万也能生存。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那首《蜗牛与黄鹂鸟》,小鸟展翅高飞一跃枝头,蜗牛在葡萄刚青时就开始慢慢往树上爬。出生不同,所带技能不同,先天的不足唯靠后天的努力弥补。至于当葡萄成熟后吃到后,小鸟拍拍翅膀,又可寻觅新的一颗成熟葡萄树吃个够,而蜗牛还要多久才能赶上下一场盛宴,无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