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在止观书院2021|《不要用爱控制我》读书会线上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加「止观书院」2021年《不要用爱控制我》读书会。
我是领读老师李杨。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们为什么要共读一本书?共读一本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01
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没时间读书”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时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变化并解决新问题,可是,留给我们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种感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读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
原计划每年读10本书,每个月1本就可以,可是一年下来,发现可能只读了两三本书。原计划每周读一本,但是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一推再推,甚至刚刚开了头,便把书放下,后来再也没有拿起来过。
大家觉得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但是,在没时间读书的表象背后,很可能是你没有一个详实的读书计划、也没人鼓励你按计划阅读。即便你某一天心血来潮地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粗略的阅读计划,也往往由于事务繁忙和自制力不够,无法切实完成这个读书目标。
其实,我们的读书会,也不可能每天赠送你两小时读书时间。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的读书会为大家制定了一个详实的读书计划,还会每天提醒你读书、邀请你分享、为你认真完成的阅读作业点赞,给你鼓励。利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帮助你养成阅读习惯。
这个阅读习惯,就是无论你每天多么忙碌,都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有质量地阅读。
你只要跟着这个计划去做,就一定能在预定的时间内把这些书读完。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你还可以读更多的计划外的书籍。但如果你确实特别忙碌,至少也能读完我们计划内的这些书。确保自己的认知得到更新。
好,以上我们讲的是,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没时间读书”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02
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读着累”和“读不懂”的问题。
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扰:我喜欢读书,也想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特别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是在阅读有深度的书籍时,理解起来很吃力,很难内化吸收,也因此影响了自己的阅读兴趣,甚至今后不愿意再碰有深度的书籍。
这是因为,一个人读书时,如果所读书籍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差异较大,在理解起来时,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认知负担。具体表现为:读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段落理解上的困难,要么哈欠连连,好书成了催眠工具;要么是产生畏难情绪、无奈地合上书本,重新找来一本简单有趣、不费脑子的书来读。但这样的话,自己无异于是丧失了一次吸收新知的机会。
比如说,很多人都想学习心理学,于是去搜索应该从什么书开始读起。有一本特别棒的《心理学与生活》,可以说是入门读物中的最佳书选。它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不过,这本书开本大,非常厚,一共621页,印刷字体不大,知识增量却非常大、案例也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本很烧脑的大部头。
我认识的很多人,把这本书买回来家后,连第一章都没有读完,就放弃了。从此,这本特别好的书,就被束之高阁了。
类似这样的经历,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回想一下自己家里的书架上,有多少这样的好书,静静地在那里休眠,而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共读一本书,能帮你解决“读着累”和“读不懂”的问题。过去,大家多采用从第一页开始往最后一页、按部就班的阅读方式,但是我们的读书会为大家提供新的阅读次序和阅读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线上学习,大家将会运用新的阅读方式、参与形式多样的共读活动,从而更深刻、更生动地领悟书籍中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参加这期读书会就像是参加了一次长程培训,比自己阅读更有效、更能促进对核心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实际运用。
此外,在共读中,你有许许多多使用多视角看待事物的机会。多视角看世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不能多角度看问题而造成的。每个人的视角和经验都是独特的,对于同一本书、同一章节、同一段落的理解和感受也都各自不同。
无论是遇到理解上的困难,还是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又或是掩卷深思、感慨万千、收获满满……你都可以在共读社群里和老师、书友们即时分享与讨论。你不再因为读不懂就放弃阅读,也不再感觉读书累,你将会乐在其中。
好,以上我们讲的是,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读得累”和“读不懂”的问题。
03
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读书无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认识至少一个这样的人:
他平时几乎不读书。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会反问你:“读书有什么用?”很多人不读书,是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无用,觉得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光靠读书不解决问题。
大家觉得他们说得对吗?
书有许多种。有些书,不是用来产生“效用”的,而是用来放松的。比如,大部分人阅读一本小说、一个画报、一本讲民谣音乐史的书,并不是为了成为小说家、画家或者音乐家。
但还有一些书,叫做“致用类”书籍。顾名思义,致用类书籍就是要“学以致用”。其中有不少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比如,我前段时间阅读的《即兴演讲》这本书,就是一本致用类书籍。其他想要提升演讲能力的朋友,阅读这本书,肯定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他读完这本书后,就学会了即兴演讲、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即兴演讲的技巧呢?很可能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仅仅只是读书,却没有把读到的东西运用于个人实践,没有进行刻意练习,理论和实际便脱离了。书中的东西还是书里的,书里的知识并没有融合进入他的认知体系,而书中的方法也没有成为他自己能力结构的一部分。
大家共读一本书,可能能够帮你解决“读书无用”的问题。
一个人读书时,你可能不会结合自己的经验,甚至为了避免感受到焦虑,而回避自己过去的经验。结果读完书后,你还是老样子。但是,在有组织的共读中,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谈及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成长与转变,几乎每个人都会被带动着践行书本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实际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实现了“活学活用”。
我个人特别喜欢阅读,阅读不断更新着我的认知,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感到,阅读是代价最小的自我成长的方式。
在我们的社会上,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者负担得起做心理咨询,毕竟心理咨询需要按照时间收费,而且费用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可以说是不菲的。但是读书不同,一顿快餐钱,基本上就可以买到一本书。只要对一本书利用得当,不仅可以刷新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因此,阅读可以说是代价非常小、却收益非常大的一种自我成长方式。
好,以上说的是,共读一本书,能帮助你解决“读书无用”的问题。
04
共读一本书,还能满足我们人际交往中“爱和归属”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求,需要和他人联结。归属与爱的需要不断驱动着我们与别人建立更多的联系。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提到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一种是交换关系,另一种是共有关系。
在交换关系中,人们关心的是要确保达到某种程度的公正,即交往双方在收益与成本分配方面要公平。在这种关系中,假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交往双方都会感到不快乐;处于劣势的一方会感到愤怒或者沮丧,处于优势的一方则往往会感到愧疚。事业上的关系、职场的关系,基本上就可以看作是“交换关系”。
与此相反,在共有关系中,交往双方则都不会去计较。相反,一个人会自动地去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且当自己出现某种需要时也会很容易地得到同样的关心。尽管在共有关系中,交往双方对达成大致对公平并非根本不加关注,但是他们对此并不看重,并且相信从长远来看,一些外在的公平会自然达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有些微信群有一种很接纳、很支持的氛围。比如说,一位群友因为生活上的事,非常发愁、烦躁。她实在没处诉说,便在群里宣泄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很多群友都给她宽心、劝慰、给她支招。她特别感动,觉得这些素未谋面的人,无条件地花时间在这里支持她。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和一些具体的建议,她的心情也明亮起来了。
可以说,在这个微信群里,人们之间大致形成了一种共有关系。
当我们共读一本书的时候,也将会形成一种“共有关系”。我们会为大家尽量去营造一种共创的空间,鼓励大家在此表达自己和分享感悟。
在美国,有一种很流行的聚会形式,叫“百味餐”。它的做法是,由主人提供场所,参与者每人需要带一道菜品,大家一起分享。主人除了为聚会提供场地外,也只要准备一个菜,或买一些饮料就可以了。我在国外学习时,第一次参加这种聚餐的时候,被这种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当时我是被一个朋友邀请过去的,所以除了她以外,其他参加聚餐的伙伴,我一个都不认识。
大家边吃边聊,说这个菜是谁做的,那个菜又是谁做的。做菜的人看到大家很爱吃他的菜,觉得很有满足感,吃菜的人也觉得很惊喜,不断品尝到不同风味的食物。所以,就是借着品尝各种菜品的机会,我渐渐地认识了他们,了解了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从事什么工作,到这里来做什么、喜不喜欢这里,等等。我感到自己同时和这么多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吃东西、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心里特别快乐。我看到我们之间既有很大的差异,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文化,大家都兴奋不已。但同时我们又有着很多的共性,比如说初到美国的不适应、对家人的思念、语言能力的局限,又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如果把书籍比喻为食材,那么每个人在读书时,都用自己的烹饪方法把这些食材加工成了美味的料理。但是每个人不是自己独自享用自己的料理,而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料理。最后,每个人都品尝到了许多风味的“读书料理”,也都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和大家建立了美好的友情。
这一定会是比参加“百味餐”聚会更快乐的事情。
最后,希望大家在这里,都能享受我们为期19周的“百味餐”读书盛宴。
(无戒学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