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等平台上展示的热点事件总是一出来就惊天动地,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大批的舆论潮流。
舆论潮流的大导向基本相似,比如对某个人的批判与咒骂。客观理性的分析、专业人士的引导确实不在多数。
我这人不喜欢一家之言,每每看到热点事件,就非要把能了解到的不同观点全部扒出来放在自己眼前,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理智、情感进行判断,不断提出质疑,再去查找资料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如果一看到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咒骂,不假思索就加入其中的话,总会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不太舒服的感觉。
有的时候会怀疑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智与判断力,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舆论让我们看到的世界。
其实是舆论给了我们一个视角—甚至是“一双眼睛”,然后我们就以为所看到的是世界的真相无疑,殊不知内里或许早已被偷梁换柱。
于是我们就加入了舆论的洪流,去告诉别人我们以为的“真相”与“正义”,把更多的人拉进愤怒之网,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
当我看到鲍某明事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愤怒,但我会收敛自己的情绪、去认真阅读站在不同角度上的报道—即便有些报道被认为是“吃人血馒头”,我也要阅读之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于那些自认为站在道德高点上的言论—“鲍某明说的话我才不看,反正他就是该死”,我不仅不会为这种慷慨激昂的“正义”所感动,反而会为这种愚蠢而惋惜。
别忘了两个世纪前康德对启蒙运动的阐述,时至今日依旧发人深省:“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引起轩然大波的“高管性侵养女事件”,无疑不像表面上那样简单。
双方对事件细节的记忆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互相指责与各执一词、事件描述因果关系不通、人物关系的复杂和难以理解、鲍某引人注目的法律背景、女孩行为的反复、母亲使人困惑的举动、警方认定的证据不足……
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说是复杂得难以想象。
在全部真相还未水落石出,法律还未给出最终认定之前,媒体究竟应该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究竟应当给出怎样的报道?
一件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女孩的角度切入,把她愿意提供的证据、回忆、她母亲的讲述、曾经帮助过她的志愿者与律师的观点看法公之于众。
当然也可以从鲍某的角度切入,把他所描述的事件、他所提供的证据、他所认为罪不在己的理由一样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不是所谓的“洗地”,而是对客观情况的客观描述。
但是我看到了很多百家号、专栏引导公众的愤怒—类似于“恶魔”、“抹杀”、“警方‘不作为’”、“糟践”、“禽兽”。
我也看到居然财新网这样的大媒体也在报道中使用引导性的语句—“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还有网传财新网记者所使用的“sugar daddy”、“故事会人格”这种带有强烈恶毒性质的词语。
这绝不是一个媒体人应该具有的尊严与良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媒体倾听任何一方的声音,没有预设的立场、没有舆论的审判、也没有故意的引导。
我始终相信在警方、律师、法院……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那些相互矛盾的论述与辩驳,终将以其中一方被判定为可耻的谎言而告终。
这个世界已经够复杂了,而且还有谎言充斥其间。
作为媒体,我们更要冷静地呈现报道内容。
作为个人,我们更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
一切都将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