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在沙发上看了几页书,后来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这个点,习惯性的打开微信,好多信息。
中午张贴完室外的墙报,差不多就到开校门的时间了,我在教室里看了会儿资料,也不知是我做的位置令许钦水无法进入还是出于个人原因,我还没发觉间,他便悄无声息的蹲在地图旁,用手仔细的数着下边的国旗小图标,一会儿孙灵锟也溜过去,写着什么,有时候教室里真会有会说话的文字哎。
下午第一节,去试讲了《牛郎织女》,感觉就跟上次讲科学《水流有力量》刚开始试讲的差不多,简直进行不下去。自己觉得每个环节紧扣,设计也挺巧妙,但在跟学生讲的时候却并不顺畅,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没用课件,单纯想看看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回答程度,很不理想,我都要下很大功夫去讲解,然后才能引发他们思考,在平时上课还行,若要拿到正式出课,肯定不可能有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我自认为设的问题简单,但没有照顾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没充分备好学生,到现在才有第一次感觉:什么是备学生。
想象总是完美,事实却很残酷。之前有的课,多加熟练几遍就可以出课了,或者经历第一次讲不下来,下一次就可以完整塑造,再下一次就可以略看一眼稿件游刃有余。但语文,真心觉得,心里没有些许文学功底,没有做到“阅学生无数”,真的很难做到成熟,对课堂的把握还很欠缺。由此想来,在平时的备课中,一学期总共二十几节课,有必要好好研究,形成思路,将构思落实到纸面教案,不断丰富改善,跟任课老师间相互听听课,大家的交流反馈真的太重要了。利用接下来的几天,重新修正思路。
今天的讲课,从学生身上也发现了问题。我问到:老师在这里有疑问了,为什么这牵线搭桥的人偏偏是老牛,而不是马或其他什么动物?”一个孩子坐在座位上顺口就来了一句“主人公叫“牛郎”喽,你看,这也是一种思路,但他并没有举手,过了一会儿,举手“可能是牛比较憨厚老实吧”这学生从牛自身特点来谈,跟原始的答案不同,我问“你为什么不谈谈最初发自内心的那个答案?”他不做声,只是莞尔一笑。很多孩子在这堂课中本可以很率直的去发表自己看后的第一观点,完全可以脱口而出,但都埋藏在了自己的肚子里。六年级的学生,本来应该是对很多问题开始有自己观点的年龄段,但发现,部分孩子一张口不会去想,老师你问的是什么?都是张口就来的我们那时候听课的套话,完全被套路套住了。变的很腼腆。当然课堂上也有几个直抒胸臆的学生,我很是喜欢,一看就是在对症下药,认真思考。现在越发不看重所谓的考试只要在卷子上别空着,多写点就行。那可不行!得有思考性、针对性、简洁明了、直戳要点。
今晚看了恩可妈的日记,首先来说一下恩可吧,她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姑娘,每次总能有触及心灵的交谈,也是在课堂上能够大庭广众与大家辩驳的孩子,我很是欣赏。可能是恩可妈今晚的阅读内容提到批判性思维,由此她想起前几天与恩可谈到的这个话题:妈妈,我可以批评老师吗?”哈哈,我一瞬间觉得“老师”这俩字落地了,不再是“老师是万能的”,也是普罗大众的一员,她之所以成为老师,是因为她身上有超越学生的能力,但仅仅限于某些层面,而非某个固定阶段。教学相长一词就充分表明了“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
另一方面,看到恩可妈给孩子做的合理疏通,觉得这真是一位明智得妈妈,但既然学生提出,也需要老师作出改善,不仅仅停留在“你是一位普通人”,此时,你是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