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庆档正式开跑。
首日票房破6亿,预估总票房冲击35亿。
《攀登者》《中国机长》Sir聊过了。
压轴的位置,当然要留给“最有冠军相”的——
《我和我的祖国》
三驾马车,票房和口碑它一马当先。
上映首日3亿票房,预售票房超4亿,豆瓣评分8.2。
预料之中。
建国70周年重磅献礼,集结华语电影顶级阵容。
占据天时、地利。
同时,它又给出了太多意料之外。
甚至可以这么说:
《我和我的祖国》重新拓宽了我国主旋律的边界。
它成功的最大关键,就是人和。
01
我们印象中的主旋律电影是什么样的?
借用总导演陈凯歌的话:
有一些主旋律电影,比较标于口号化,你看不到生动鲜活的人,都是事情。
直白点,就是乏味、空洞,大而无当。
相信很多人跟Sir一样,《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前有过疑虑。
155分钟的电影,会不会睡过去。
看片之后,Sir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这担心多余了。
作为一部主旋律,它几乎没有尿点。
不完全统计:
全场大笑的次数不少于十次。
并穿插着各种幽默的会心一笑,屏息的紧张时刻,动人的情感瞬间。
Sir看的那场还是IMAX。
没错,第一次觉得,主旋律也要首选IMAX。
更加真实的临场感、沉浸感。
一会头皮发麻,一会笑逐颜开。
七位导演携手献礼。
完成度都可圈可点。
而可看性,则建立在不同风格带来的起伏迭宕的观影情绪。
管虎导演的《前夜》,可以看作是《北平十二时辰》。
工程师林治远,要在短短一天内,找出并修复新中国首次电动升旗存在的隐患。
节奏快,情节密。
浑厚鼓点随着步步逼近的时间节点渐强,敲打观众神经。
管虎黄渤六年后再次合作,依然火花四溅。
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又名《将爱情隐藏到底》。
原子弹研发人员高远,因为工作高度保密,与昔日恋人相遇但不能相识。
张译的表演是最大亮点。
在台词不多,一半时间不露脸的情况下,奉献了极度克制的动人演绎。
国庆档最让人心疼男演员,非他莫属。
徐峥导演的《夺冠》,又名《囧孩》。
从小男孩冬冬的视角,回溯84年女排奥运夺冠。
冬冬太难了。
一边急着和心仪的女孩小美见最后一面,一边得帮等着看比赛的街坊把持天线。
左手“爱情”,右手责任。
徐峥其实是把“囧系列”的命题,中年男人的两难,移植在一个学龄儿童身上。
开始你笑了。
后来你哭了。
最后,你哭笑不得。
薛晓路导演《回归》,又名《北京遇上伦敦》。
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中英双方为升降旗时间进行battle。
紧张之余,回归的主线和一位当地的老钟表匠的故土之情遥相呼应。
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又名《疯狂的门票》。
围绕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一场由北京奥运会门票引发的闹剧。
这肯定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部。
接地气,不矫情,在主旋律里玩转疯狂喜剧。
但了解宁浩、葛优的影迷都明白。
绝不只是好笑而已。
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又名《戈壁孩子王》。
退休扶贫办主任“捡”来俩缺少教化的流浪兄弟。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那天,他要带两人去看“白昼流星”。
陈凯歌一如既往地在现实里拥抱浪漫。
在主旋律中注入了一腔豪情。
文牧野导演的《护航》,又名《我不是“备胎”》。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歼十女飞行员吕潇然,因为能力出众,被组织安排备飞。
导演文牧野证明了一件事:主旋律也可以拍得很年轻。
你听过主旋律中配摇滚乐吗?
你见过主旋律里吃分手饭吗?
关键,还很飒。
飒爽英姿的飒。
飒到什么程度?
监制黄建新的反应很有代表性。
能看出来,《我和我的祖国》和以往主旋律电影的一个不同之处。
走群众路线。
换句话说,它拍老百姓,也是拍给老百姓看的。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每个短片都可以打动观众,同时这些故事里体现出活生生的中国人。
这就是Sir一开始说的人和。
它要表现一个国家崛起的史诗,起笔却是一代代中国人亲历过的生活。
它要体现一种崇高博大的信仰,落点却在我们平实但坚定的民族品质。
从小人物起笔,贴近类型创作。
每位导演都使出看家本领。
他们意识到。
主旋律不是洗脑。
主旋律也是电影。
而电影,就是得先让你看进去,甚至,看过瘾。
02
《我和我的祖国》最大的突破——
就是摒弃了过去主旋律习惯硬煽,猛煽的毛病。
Sir之前写《我和我的祖国》前瞻的时候,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
担心自己在电影院哭得不行。
看片之后,Sir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这担心很有必要。
但,都是两行激动的清泪,区别在于,从前主要被煽到,泪腺被硬捅开,现在是被打动。
“似曾相识的亲切”是《我和我的祖国》也是区别于国庆另两部电影的特色。
片名从《我的祖国》改成《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总导演陈凯歌坚持的。
他坚持认为——
“吾国吾民”不能分割,既然叫《我和我的祖国》,就该在同类型献礼片中,姿态最低,情感最丰富。
让普通人像浮雕凸出来的部分,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细节,细节,细节。
Sir强调过很多次,绝大多数电影,成败的关键,就是它。
具体到《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处女座的抠劲儿,天秤座的倾情以及摩羯座的笃信,这片立不住,会散。
七个段落,细节有多寡,但起码都看出心思。
《前夜》
为了保证工程师林治远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组织派了由王千源扮演的军人,全力配合工作。
两人第一次见面,还很生分。
王千源立正站好行了个军礼。
黄渤有点不知所措,比了个
。
短片高潮部分,林治远克服恐惧爬上旗杆,成功排除故障。
按理说,该煽情了。
但管虎怎么处理?
还是敬礼。
只不过,旗杆上的黄渤这次行的是军礼。
旗杆下的王千源会心一笑,比了个
。
一个小动作的置换,胜过苍白生硬的说教。
重大时刻面前,所有人力量拧成一股绳。
不分你我,无关身份。
军人,也可以有普通人的亲切。
普通人,也能迸发出军人的使命感。
别急,还有呢。
林治远的妻子说老公好多天都没落家,就到指挥部门口送点吃的。
林最爱吃的是驴打滚。
王千源“截胡”,镜头里看得出,他很馋。
距离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不到一个小时。
王千源把驴打滚塞给林治远,传递家人的温暖。
林低头一看,嘿,被啃了一半。
他不说,心领神会。
这就是Sir认为的好细节。
既交代两人在筹备开国大典升旗时的状态,饥肠辘辘、昏天黑地。
与此同时,偷吃除了进一步渲染两人不打不相识的惺惺相惜,更消解了军人高高在上的权威感,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开国大典不是大人物的事儿,是胡同巷子里每一个老少爷们的喜事。
食物就是最大的共情。
这一招说破了,很普通,这里能想到,就厉害了。
《相遇》
原子弹研发是高度保密,这个“死命令”给到导演张一白,不可能用科学的办法详细地讲述。
——高远为了国家利益,身心健康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
怎么拍?
借用主题。
原子弹爆炸的原理是利用铀和钚等重原子核的裂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高远戴着的口罩突然泛起一抹血色。
《夺冠》
冬冬很囧。
街坊邻居顺利在电视机上见证女排夺冠。
维修、维护电视信号的冬冬成了小英雄。
大伙欢欣鼓舞,把冬冬抛在空中。
煽情吗?
注意看冬冬的表情。
哭丧个脸。
——我的小美呢?
你完全可以将徐峥的故事看成一次闯关游戏。
徐峥挑选的BGM用的就是32位电子游戏音效。
上海的小小里弄、楼梯、屋顶、天台,
狭窄的空间被利用得淋漓尽致,既给东东以任务的紧迫感,但与此同时,它又是徐峥内心深处海派文化的大舞台。
而徐峥“坏”就“坏”在——
他无时无刻不在让人物左右为难。
红颜知己与平民英雄?
集体荣誉与个人颜面?
有一个细节,Sir忍俊不禁。
冬冬在最后一次闯关的时候,不小心挂住一条小床单,结果就成了小英雄的披风。
花布,平日里是市井的,上不了台面的。
但是,在这个街坊欢喜鼓舞的时刻,这块小床单与红旗共享荣誉。
这其实藏着一个小小的信号,即便是走卒贩夫,姨婆阿叔、稚子幼童,都能成为捍卫国家荣誉的英雄。
这才是女排夺冠,全民高光。
《回归》
除了明星主演,还有一个主演必须说。
手表。
这件腕上的物件,代表的是时间。
时间既关乎两国尊严的较量啊。
时间,也是钟表师任达华靠着一块手表,卖了,就在香港有了活下去的资本。
也是记录了夫妻恩情,思乡情切的物证。
《北京你好》
宁浩和徐峥,都喜欢写“一个中年男人的失败”。
但与徐峥的自省不同,宁浩的落点更“宿命”。
简单说,他特别擅长制造误会。
谁都知道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一绝,话忒密,能唬人,加上北京话语速快,发音懒,稍不留神,就听岔了。
一个来自汶川的男孩,就“掉进去”了。
真以为张北京的开幕式门票能卖。
疯狂的追逐之后,张北京还是把自己手里千金难买的门票,递给男孩。
男孩问他,那你怎么办?
要面子张北京还嘴硬:
我有萨马兰奇呢
观众来不及感动。
下一秒,宁浩用笑点破功。
小孩问:那你能给我爷爷搞张票吗?
张北京:你爷爷?我爷爷还没票呢!
哈哈哈。
你以为小男孩听懂了张北京的贫嘴吗?
真没有!片中,他转述经历时,把萨马兰奇听成了萨其马。
可是,为啥Sir有点泪湿呢。
这就是宁浩“装痞子真深情”的本事。
宁浩在字幕里特别鸣谢了作家王朔。
为什么?
张北京这个形象不就是“顽主”范儿。
明明情深义重,却偏要装着吊儿郎当。
奥运大喜事,脚蹬红鞋,拉活儿时穿,逢人就夸鸟巢等地标,高兴啊。
可真到正日子了,却换成最日常的黑鞋,低调、泯然众人。
明明容易动感情,所以才怕动感情。
而当这煽情被葛优独一份的平民幽默消解时,发自内心的共情,比任何鼓吹牺牲的主题更能拉近人心。
《白昼流星》
两个流浪儿突然出现旗上,他们一路走一路偷,顽劣不堪。
退休扶贫干部田壮壮收留他们。
在扣回到爱国主命题的时候,恍惚间,你会感觉陈凯歌还是在拍阿城的《孩子王》。
哥哥用菜刀砍长指甲,羊肉、饺子吃得精光,甚至差一点又想逃跑。
导演在讲什么?
结合田壮壮的身份就明白。
扶贫,扶的不是物质,不是给钱给吃的,而是给希望,给信心。
一段三人骑马朝着日出驰骋的戏堪称年度大写意场景。
有少年情结,经历时代变迁的陈凯歌,或许在所有导演中最感同身受。
《护航》
最喜欢一个细节。
是宋佳在执行任务时那几秒失联。
从情绪渲染上,拔高了观众的紧张。
但从人物刻画上。
那几秒与一切隔绝的“真空”,或许是她为什么会爱上天空,想挣脱和想自由的渴望。
03
说到这。
你不难看出,七个导演达成共识,交到手里的作业都是被写入共和国史册的大事件。
就像片段之间,用不同的笔,不同的字迹,在书写。
但,也如前所言。
好的字迹不是空洞复刻,而是需要有纤毫可见的笔力。
凭空而来的仰望再伟岸,也是干瘪生硬的说教。
只有在平民化的视角中,才能抵达情感的同频共振。
说到这。
Sir想回到这部电影的开始。
它的名字和同名主题曲。
这几天,随着电影上映,同名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也刷爆了朋友圈。
电影的开头和片尾都是它。
歌曲极具传染性。
不知不觉就哼出第一句。
马上有人接着唱第二句。
但这波澜壮阔曲调里,最打动Sir的歌词,其实是这一句: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用最平凡的图景,映射宏大的情怀。
用最普世的感动,簇拥英勇的传奇。
在Sir看,这也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之处。
它没有把祖国的70年进程拍成一条高歌猛进的康庄大道。
而是柔软地着眼于那“路上一道道辙”。
扎扎实实地去刻画一个人物,讲好一个故事。
去捕捉普通人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
你知道吗?
Sir觉得最有意思的段落收尾是什么?
两个。
一个是,黄渤向观众走来,突然一跃,头歪着,腿劈成怪形状。
高兴,不拘礼。
还一个是,葛优背对着观众,光头上闷骚地画着小国旗。
萌巧,招人爱。
一个面向,一个背对。
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也不是摇臂晃脑的煽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松弛、惬意和含蓄。
这也是Sir一直相信的。
爱国,从来不是什么高声断喝的大词。
普通人,尽责尽职即可。
潮水的方向不取决于波浪。
取决于每一道,日复一日的涓涓细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