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些什么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原来会经常间歇性沮丧。
网上有很多描述年轻人的词,初识不知其意,再闻颇有感触。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佛系青年:指的是芸芸众生之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
哪一种好像都不是,哪一种好像又都是。
听到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有时候觉得她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有时候安静下来,特别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总是把自己搞得太累,而且做的很多事情短期内都无法获得收益,消耗的时间成本也太高,她却不以为然,深信总有一天她能够得到合理满意的回馈。
我觉得我和她有点像,但是又有所不同。自己好像是一个陀螺,却不够高效。一直忙忙碌碌,却好像没看到什么长进。纵使千般乐观,也经不起万般失望。很多时候会归结于自己努力的不够,或者是那句有点扎心的话,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窘境,因此常常在心里特别丧的时候就去看看书,仿若那里有光有方向,有答案,要么就一直沿着街走啊走,原路返回的时候,还不断安慰自己。
一个月之前,关于为什么喜欢读书?当时都还没有组织好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现在大概知道了。
因为书里有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女生会遇到“真爱”,“超人”会在紧要时刻从天而降,遇难者会化险为夷,坏人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会终有好报。
多好呀,有时却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小时候,多读书写作,是为了用自己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感受,长大后,更多的时候是用别人的文字来表达自己。一度思考,这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悲伤与煎熬。看到很多人曾在深夜的朋友圈上敲下崩溃的情绪,又在第二天将这条只属于深夜的朋友圈销声匿迹。这一点,每个人好像都清楚,又都不想弄明白。
要说有哪句话,听起来就是一个故事,这可是太多了。
我在评论区敲下这两句话默默离开。
你最大的酸楚,也只是别人的故事。
虽是别人的故事,你却也泪流满面。
郭德纲提起早年经历,常这样说: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佩六国相印?”
只读懂了一句话,便不再打扰任何人。
很久之前读到一句话,别人不愿意麻烦你,其实更是不愿意让你去麻烦他。
虽另有说法,好的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个人还是更喜欢前一句,因为像是说自己,向来很怕麻烦他人,但若是别人需要麻烦我,倒也乐意,尽力为之。
言至此,语意结。
不知道乱七八糟地说了些什么,可能在等一个契合的灵魂。
晚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