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中国诗词大会》的精彩背诵表现,16岁的武亦姝刷屏不断,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各种自媒体热捧的古典诗词传承形象代言人。我愿意给当下的她打100分,因为对于她这个年纪的诗词记忆储备量,我是自愧不如的。
但是,如果三、五年后的武亦姝仍然只是一台高速运转的诗词记忆机器,那么我只能给未来的她打60分了。
何也?历朝历代留下名声的文化才子,必然个个博闻强记,但其名世的不是超强的记忆才能,而是动人的创作才华,正所谓“斗酒诗百篇”,而非“斗酒背百篇”。当下的武亦姝的确有才,但此才仅是记忆经典诗词之才,绝非“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全部内涵。更好的古典诗词才气,是能创作出古体诗(古风)或者是既符合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又彰显优美内容意境的近体诗词(格律诗词),这般"形质双优"的创作能力才是传承古典诗词文明的灵魂所在。虽然今人写古体诗或近体诗词无法比肩古贤,但只要愿意钻研和勤于创作,写出纯正的古体诗或近体诗词对于一些聪慧的今人来说也非登天难事。单纯的背诵诗词,特别是背诵近体格律诗词,未必真正理解何为平仄、何为新韵旧韵、何为对仗,未必深刻把握该诗词为何如此平仄、为何如此押韵,为何如此表情达意,但一旦进入格律诗词创作阶段,就必然要了解平仄、用韵、押韵、对仗等形式规范要素,要掌握内容表达的虚实处理技巧,要提升遣词造句的审美取向水平,这样更上层楼的诗词传承才更具深远文化意义。
不能否认的是,博闻强记是自主创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大量记忆前人经典诗词名篇的基础上,诗词创作才不会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创作时可以参考或借用经典诗词的写作技法、造境手法,就好比书法国画领域把临帖临摹所得化入创作中一样,因此“记忆→仿写→创作”螺旋式上升模式无疑是传承诗词文明最有效的路径。
令人惊讶的是,繁华商业之都香港,竟然从1991年起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诗词大会,至今已经坚持了26届,而且它不是比赛背诵,而是比赛创作!“全港诗词创作比赛”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中央图书馆联合举办,分为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学生组又包括了大中学生,公开组包括社会各阶层。几乎每一届比赛主办者都会声称“是届参赛者的作品水准甚高”,如果你在网上看过该比赛历年的一些获奖诗词,就会发现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些获奖作品真正达到了“形质双优”的创作境界。
笔者在业余时间坚持严谨的格律诗词创作已逾十年,在我看来,武亦姝现象对于推动全民诵唱经典诗词善莫大焉,是一件带动传统文明传承的无量好事。并非希翼全民写诗,但的确期待年轻的武亦姝以及后继的张亦姝、陈亦姝们,基于当下精彩的开端,能够在未来大胆创作,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基因真正融入到血液中,全面诠释年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本真内涵。
(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捍卫读者理性表达各种看法的言论自由和权利,但谢绝情绪化言论、不文明言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