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见到一个论坛里在讨论一个阿姨,这位阿姨是位教师,终生未婚,退休后在61岁考取驾照快70岁了,如今每天快乐地自驾享受生活。引得论坛里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中不乏一些人的一片谩骂之声,好像有些人认为自己有了媳妇或者把自己嫁出去了,人生就多么成功,自己就多么伟大了似的。而且我发现,这发声谩骂的很大一部分似乎都是女人,更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生了孩子,又在照顾孩子的孩子有多么了不起。更可笑的是,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感觉到的就是他们结婚生子的最大意义就是老了有人陪伴,死了有人给他们在坟头哭上那么一哭,烧几张纸。
1.
是我的问题吗?为什么我觉得这些人特别可恶又可笑?
他们结婚了就不会孤独了吗?就说孤单这件事,结了婚的两个人有几对能做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到最后还是要自己面对人生最后的时光,黄泉路上独自行走。
我还就奇了怪了,寻找伴侣导致男婚女嫁行为的是荷尔蒙起了主要作用,生孩子也是生物的本能行为。说白了,这两样都是动物的原始本能,和人是高级动物的属性没什么关系,根本不值得炫耀,相反,我对那些在人生伴侣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坚守宁缺毋滥的人抱有最大的敬意。因为他们可以脱离动物的本能享受更高层的精神意义上的人生。
2.
再有,人们生养了孩子真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送终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想法一样,但是我的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抱持和我一样的想法,我们都不曾想过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养老,我们就是想着尽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养好,让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和未来的事业上有能力做自主选择,至少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意思的事,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退休后的生活过得精彩,让工作后的自己独立出去生活,老了相约找一家条件好的养老院去送斜阳。
3.
再说了,有子女就老年大吉了吗?养老院里的老人都是没有子女的人吗?当前的养老院里很多老人是不喜欢去养老院却被动地被子女给送了进来。这些被动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之所以是被动的,就是因为他们养儿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却没有把孩子教育明白,孩子不认同反哺,不愿意在当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再去承担给父母养老的压力。还有的父母不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也没有让孩子学到求生的技能,孩子自己尚且生存艰难,能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已是大孝了。
4.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孩子越有出息成年后自己越远是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除非父母们不论孩子在哪里都要紧紧跟随。
其实,人这一辈子,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不容易了,想明白了又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更不容易了。
5.
猪喜欢在泥坑里打滚就认为所有生物都应该和它一样才是正常的生活,它根本无法理解鸟儿飞翔的快乐。
无所谓支持和反对。每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只要不犯法,不违背公序良俗,那纯属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只是觉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不枉这一生。愿大家都能得偿所愿,有条件、有能力、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6.
结婚也好,单身也罢,儿孙绕膝也好,丁克也罢,一个人是否感到孤独和是否孤单没有关系。因为孤单是一种状态,而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二者不能等同。内心丰富的人,会享受孤单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丰盈;内心贫瘠的人,会恐惧孤单带来的大段时间的难捱。
人们面对孤单感到无措时,便会感到孤独了。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缘于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和无措;对人世和亲人最后的回望,同样是因为对另一个世界的未知和无措;在这生与死的中间,我们要面对太多的未知和无措,更会常常生出“红尘万丈知音稀,浮世三千无人懂”的寂寞。
7.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仅仅几万字,从孩子的视角透视出的成人世界的荒唐和复杂,写尽了孤独。
主人公小王子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可避免。就像书中蛇所说的:“一个人会孤独,一群人也会孤独,这不可避免”。很多人为了逃避孤独而去迎合他人、向习惯势力妥协,最终失去自我。因此,作者在序言中写到:“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很少有人记得。”
由此可见,正视孤独,遵从本心,给自己最好的陪伴,学会享受孤独,享受独处的时光,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