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父母成熟起来
父母成熟起来的意义何在?只有父母成熟了,才能让孩子有个好的起点。
父母成熟,首先自己要不断地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其实非常强,父母身上哪怕有一点点的坏习惯,孩子很容易就能学会。很多父母自己经常看无聊的电视节目,长时间地打麻将,却逼着孩子读书,可以想象孩子读好书的可能性不大。还有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争吵,或者和别人争吵,这些其实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的一位校友,自己创业非常忙,但是仍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好,后来孩子上了哈佛,我问他是怎样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把孩子也培养成小创业者。”在上哈佛前,他的孩子组织起一个慈善组织,经营得不错,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现在他的孩子虽然上学去了,这个组织依然在当地发展得很好,说明他当初做的事情很有前途。事实上我的这位校友虽然事业非常成功,但是为人谦和,非常勤勉,他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
起跑线和玻璃心
在中国常常听到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要非常辛苦地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赞同这个观点的不仅有中国家长,也有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在《异类》一书中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朝领先一辈子领先。
但是,不论大家多努力,一个50人的班,永远有第一名和第五十名。更关键的是,即使在起跑线上赢了,今后也未必赢,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我从小到大都是在一流的学校里度过的,周围的样本应该算是中美两国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了。但是我见到最多的情况是,每过一个阶段就有人主动退场,请注意,是主动退场。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和罗斯相比,杜鲁门无疑在起跑线上输得一塌糊涂,事实上在从高中毕业后的十多年里,他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上大学,没有人脉,没有机会,一事无成。当罗斯已经在新闻界大显身手时,他还在为温饱发愁,但在最后的长跑中,杜鲁门赢得很漂亮。
杜鲁门的成功过程至少说明,起跑线上的输赢对一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事实上,即使在起跑线上领先,优势其实也未必能持续很久。1945年,杜鲁门接替去世的罗斯福,从副总统上位为总统,抢到了1948年总统大选的优先起跑权,但在谋求连任的过程中一直落后,这也再次说明起跑的优势不是那么重要。那么杜鲁门是如何当上总统,又是如何连任成功的呢?我把它概括成耐心、运气和勤奋。杜鲁门的故事我们在下一节里详细讲述。
接下来我们继续聊和起跑线相关的另一个话题—玻璃心。20年前,我们很少说类似“玻璃心”这样的词,但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玻璃心”“伤不起”这类的话。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似乎真的脆弱到了不能受一点儿伤的地步。玻璃心是如何养成的?这和我们今天过分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有关。由于过于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告知孩子一朝落后,永远落后,孩子们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害怕得要死。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这些人如果一开始处于顺境,就越发地有信心一路走下去,但是人很难永远有好运气,一日遇到挫折,便成了不得的事情,“整个人都不好了”。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在人生中长跑的意识和能力,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起跑线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
我有时真的很同情这样的学校和家长,他们承受了原本不必要存在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有的家长认为,先帮助孩子抢到一个好的位置,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其他事情以后再说。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辅导,不给任何刺激,让孩子们尽可能少地受到挫折。这份苦心能否真的得到回报,我们并不知道。就算这种方法短期内有效,最后孩子们在学业上表现得很好,顺利地进入了好大学,但玻璃心一旦养成,副作用会非常大,一辈子都是大问题。换句话说,很多人虽然后来懂得了把人生当作长跑的重要性,但是在年轻时养成了玻璃心,以后就无法为长跑提供动力了。我在清华大学当过班主任,入学时,一个年级200多名新生都是原来学校最顶尖的学生,但到了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总要有最后一名,总要有最后1/3的学生,这时候哪些人具有一颗坚强的心脏、哪些人是玻璃心马上就看出来了。对于前一种人,他们可以跌倒,但是会爬起来不断前进;对于后一种人,即使老师费尽心思给予各种帮助,也还是走不出心理阴影。后一种人并非智力、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如别人,而是从小被养成了一颗玻璃心。等毕业后大家到了单位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那时候就不会有什么人来照顾“玻璃心”的感受了。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贫穷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即使小时候贫穷,将来也未必没有机会。相反,即使小时候富有,也要杜绝很多坏毛病,否则会成为穷到只剩下钱的地步。
我发现,活得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的问题。
首先,缺乏见识。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在见识上不长进的人要少和他们来往,更不要和他们争论,因为道理讲不通,徒费口舌。
其次,缺乏爱。我们常说某某人太小家子气,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气,其实就是缺乏爱的表现。有些人说,贫穷的人小时候被人瞧不起,于是长大之后没有安全感,对钱特别贪恋。这个解釋未必说得通。贪欲其实除了圣人,谁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穷人也有不贪的,富人也有极为贪婪的。很多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没有条件太关爱他们,而在学校和社会上又常常遭人冷眼因此缺乏关爱。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分享。对于一些人来讲,小时候其实家里不穷,但是没有培养关爱他人的习惯,以至他们长大以后非常小家子气,这在个别独生子女身上特别明显。
在我看来,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缺乏劳动力,而是很多人没有了原有社会的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第一代独生子女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心,到了第二代连堂表兄妹的关系也消失了,这才是可怕之处。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但如果钱只花在自己享受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如果能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最后,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当然,这些人也会感觉到别人对他们不友善或者敬而远之,但是常常还不知道原因,于是便对人、对社会产生一种戾气。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很多人在说,现在社会分层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机会,其实机会总是有的。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使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父母在见识、爱和规矩上培养好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做到这些事并不难。反之,家里富裕,孩子也不一定就有见识、有爱心、守规矩。因此,对家长和对我们自己来讲,小时候的贫穷不是将来孩子不能成功的理由。
关于阶层固化
寒窗苦读只是一种读书态度,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社会竟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而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我知道,很多年轻人确实不容易,家境不好,父母层次也不算太高,他们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
其次,我们就来谈谈逆袭这件事,逆袭者的目标无非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会每过两年就把现有的金字塔打碎,然后随机地再建造一个,那样的社会被称为动荡不安。因此,即使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的人,也不要指望自己大学毕业时金字塔会被打碎,然后大家重新抢位置。所以我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希望每个人都实际些,不要期望一辈子能从第80层上升到前10层。在美国,20%最底层(按照经济收入)的人,只有4%(也就是绝对人数的0.8%)的人最终可以进入最上层的行列,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因此,如果我们能经过努力往上挤几层就已经很好了,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做到的。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假定,一个人目前处于第70层,他相比第69层的人定有明显的劣势,家境也好,智力也好,颜值也好,运气也好,总之有差距。如果他努力的程度和第69层的人一样,会是什么结果呢?他最多待在第70层,甚至会跌到第71层,因为下面层的人可能更努力或者遇到了更好的运气,占据了他的位置。很多逆袭者的误区在于,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另外,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他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可能比第70层试图逆袭的人还要好。所以逆袭不成功是常态,成功的反而是少数。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松懈状态,而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这才给了逆袭者以机会。不过,处在第10层的人可能只需要付出1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都比那些第70层的人付出100%的努力结果要更好。因此,逆袭也要讲究实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况非常少见。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骆家辉在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时讲,从他爷爷家到州长官邸只有100米的距离,但是他们家人走了两代人的时间,说明逆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要做的不是抱恕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虽然我们通常会抱怨社会阶层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远是非常宽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几句,就能往下走几层;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宽,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不能像史蒂芬森那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用半辈子的时间来弥补,又用半辈子的时间往上走,那么能够维持现有的阶层已经是烧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