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年度进阶营第41篇,1815字数,共累积61044字数。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父亲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的确是啊!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造成的环境是子女生活的第一环境,子女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跟父母一样的个性,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父母是如何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行为的?
看看英国作家菲奥娜·默登写的 《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或许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菲奥娜·默登是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16年来,她一直与体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接触,见证过他们大多数的成功与失败,人生的起起落落,从而让她意识到镜像系统对人的重大影响,从而写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里,作者菲奥娜·默登阐述了镜映思维的重要性以及镜像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该如何为孩子建立“角色楷模”。
01 什么是镜映思维?
书中是这样阐述镜映思维的:
我们不断对他人进行着微妙且持续的观察和模仿。你可能认为你清楚这一点,但你很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经常去做这些不经意间做出的动作,然后形成习惯,它们就成了你的特征,无意中改变了你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念。
是的,我们总会在无形中去观察并模仿别人的动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及价值观,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镜映思维。
02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书中说道:
从出生时起,我们的大脑就在接受信息,而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我们基本的大脑结构会镜映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次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我们学的大部分内容是怎样与他人共存,怎样社交,而这一切都由镜像系统掌控,这一系统是随着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而逐步形成、建立的。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早期孩子接触最多的人。
克普普斯卡娅也曾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因此可以说,父母有什么的价值观就会造成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比如,如果母亲是害怕狗的,那她的子女长大以后也会怕狗。
记得1岁的豆豆第一次在外面吃完东西,会自己处理垃圾,并把它仍在垃圾桶里,可我并没有刻意去教他,当时挺疑惑他怎么会自己主动去做,现在想想,他一定是无形中在模仿我们的行为。
长大以后,我们也会经常发现,父母的行为也总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比如父母的教育观,父母的各种小习惯,即使我们知道有些行为不好,但又总会无意识去做。
对于这种现象,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事实上,现已证明,正是因为大脑具有可塑性,所以它才能随我们的成长而逐渐改变,但过了幼年期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难改变。
可见,原生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幼年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影响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03 父母要为孩子建立“角色楷模”
米歇尔·奥巴马曾说:“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作为父母,我们是他们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诚然,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大部分孩子都将自己的父母当作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然而,角色楷模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前段时间我在一位文友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故事:
有两位小学生,小文和小福,因伴嘴而闹得不愉快,结果小福的父亲第二天守在校门口,对小文拳打脚踢,理由是帮自己的孩子出气。
说实话,看完这个故事,瞬间觉得小福很可怜,因为我不知道有这样的父亲,对小福以后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父亲该有的榜样。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为孩子塑造一个好的角色楷模?
要想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父母自身首先应该做到如下3点,有意识地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感染孩子:
1,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运动。
2,大量阅读。
3,关心体贴他人,努力工作,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言行不一,比如你希望孩子运动,可你却从不运动;你希望孩子多吃疏菜,可你却从不吃蔬菜;你希望孩子少玩手机,可你手机从不离身;你希望孩子多学习,可你却从不读书。
正如书中所说,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就会产生误解,起不到教诲作用。
因此,最好榜样就是,我们怎么跟孩子说,我们就怎样去做。
鲁讯说,教育植根于爱。
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个好的“角色楷模”。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3)篇1815字,累计4498字(命题:最近读过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