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这2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大量的中华文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56年西藏解放,这100多年出现了大量的思想主义,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受这些历史的影响,包括儒家道家文化,以及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这些是宏观层面的内容,下面我们看一下微观层面。
从上往下 分成了九个阶层,我们大部分人应该属于567层,可以对照下图的表格来进行一下划分
不同阶层的人 他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差别会非常的大,就好比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 一样。在上一篇文章 当中我提出了 安全感 缺失 这个概念,并且努力探索 活动事件与安全感缺失之间的影响和关系。针对阶层的划分 我对安全感缺失 这个概念 再做一下补充说明,处于第七阶层的以及往下的人,基本上就处于安全感 缺失的状态,而 第六阶层以及往上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感缺失的状态。所以我上一篇文章的问题放到这里来说的话,就是如何从第七阶层转变到第六阶层。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第七阶层的人。
那么处于第七阶层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以上表格仅仅是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做了一下简单的概括说明,而我们要解决的指标是安全感缺失这个问题,我们的关注点就需要放在跟人的精神活动有关的心理方面了,当然也不排除经济收入对心理的影响也是需要进行分析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对第七阶层的人进行剖析,除经济收入之外,还要解析学历,能力,资源(仅指物质资源)掌握状况,所从事的经济行业分类,组织资源(类似于牌照)掌握状况,获取信息的人脉渠道,现实生活中的制度保障性,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属性。只有这些 因素变好了,安全感缺失的状态才能变好,所以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就转变成了生活生产要素的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自身的人口学要素决定了自己能够从事什么行业,进而决定自己能够掌控 什么资源,并进而决定了自己获取信息以及制度保障性,而这些又促进了自身的人口学要素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导致了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处于某一个阶层,并最终形成了这个宏观上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而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破这个循环。
而要破这个循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经济入手,只有人从经济的劳务中解放出来,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安全感缺失的弥补这个成长问题。从阶层的角度上来说,只有进入第六层,安全感缺失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假如说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已经达到了第六层的水平,但是除了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均没有达到第六层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做呢?这个时候就又回到了第二篇文章末尾所讨论的那些内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安全感缺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