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简单的说,是带着一群人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的一种能力,这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准确判断方向、形势和时机的能力,二是识人用人的能力,三是团结众人的能力,在现代有人简单将其概括为“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领导力不管对于个人还是组织的成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在“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这三个不同方面,历史都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案例教材,所以图书市场上不乏有《读史学领导》、《领导干部读史系列》这样的书籍;美国著名杂志进行了一项调查:近68%的成功人士有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在这群人中,超过95的人被归类为有比较强的“领导力”。下面我分三点,分别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历史案例对于我们在领导力上的学习会有哪些启发。
在判断方向、形势和时机的能力(即定战略)方面,我们以刘邦、曹操、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说明把握形势和时机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在楚汉相争时,本来项羽的军事实力是强于刘邦的,为何刘邦最终能够扭转局面,让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原因就在于刘邦在大部分时候对于时局形势有个清醒的判断,针对项羽采取了“斗智不斗力”的策略。原先双方规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确实是比项羽先进入咸阳,但是当项羽也赶到咸阳之时,刘邦意识到此时双方的力量悬殊,不是争强之时,于是及时示弱向项羽请罪并将咸阳交于项羽,为日后的胜利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和实力。在民心向背方面,刘邦也比项羽把握的更好,刘邦先前进入咸阳市不杀降王,与民约法三章,深得百姓拥护;而项羽杀降王、屠城、掳掠、坑卒、烧阿房宫,老百姓对他是失望透顶,把握民心既是把握大局,这对后面的双方占据产生了不同的深远影响。
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一个善于谋局和谋时的雄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壮大了实力,随后又力排属下的建议迟迟不愿称帝,为更早统一南北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能清晰地分析局势和根据局势做好战略部署。在抗日战争中,一篇《论持久战》鼓舞了了多少中国军民与日军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并采取了坚持游击战的策略,不断消耗着日军的实力,又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战略基础。在解放战争中,也正是懂得把握住民心向背形势,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短短几年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就出现反转,最终解放军以声势浩荡的局面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识人用人(即建班子)方面,我们以刘邦、曹操、唐太宗、武则天来说明识人用人的艺术和其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曾说自己取胜的原因完全在于用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却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却又对他猜疑,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懂得识人和用人之术,即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不是很强,也能通过找到比自己厉害的人才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生动启示,即对于领导者来说,会识人用人永远比自己个人能力重要的多。
三国时期的曹操除了其雄才大略,更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家”,我们今天所耳熟的“唯才是举”(意思是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就是出自曹操的《求贤令》。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甚至于和自己有仇节的人他也能“不念旧恶”照用不误,即使在当今社会里,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也不多见,所以当时的许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在一些关键时刻例如官渡之战中,正是这些人才的献计献策让曹操获得了意想不到胜利。
唐太宗则是知人善任的典型人物,他善于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并做好合理的搭配,取长补短。著名的成语“房谋杜断”就是从唐太宗用人的典故中得来的,唐太宗时期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丞相,但两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往往能够迅速对方案进行分析利弊并拿定主意。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这就是人才合理搭配产生威力的鲜明案例。
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能在皇位上安稳坐了很多年,史称“贞观遗风”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离不开她的用人之道。她大力改革和推举科举考试、任人唯贤,并且大胆突破制度破格提拔人才,使得治理国家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在团结众人(即带队伍)方面,历史的正反案例也是丰富多彩和深刻的。
像夏桀、纣王这类不但不听忠臣劝告,还将劝谏者赶尽杀绝,最后导致众叛亲离而亡国的案例在历史上是层出不穷。而像刘邦、曹操、唐太宗、康熙这些人则能包括万象、心胸宽广、从善如流,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们大江山和守社稷。特别是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子、善于纳谏的历史故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心胸如此大度宽广,臣子们怎么可能不感恩戴德、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