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我们班的小杰同学转学了,去她家乡的乡镇初中上学了,理由是:想家!
每一次周日返校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写满了不快和无奈。
我曾经对学生戏谑说:大家是不是带着上坟的心情来上学呢?孩子们会天真地笑笑点点头。
有一次,我在一座空教室的课桌上赫然看到刻着的一行字:等攒够了寂寞,我就逃出去!后面连着三个惊叹号,言语中透出的对学校的厌恶和不满。
门卫师傅经常会把一些翻墙外出的学生抓回来,交给年级政教处。可不管政教处老师使用多么严厉的处罚:写检讨、大会点名批评、叫家长、停课反思……仍旧挡不住还有学生前赴后继地扒墙逃离学校。
最近腾讯新闻中在疯传一则新闻:我县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从县城乘坐大巴到省会郑州后失联,家人焦急万分。据家属称,10号本该去学校上学,却没有到学校报到。发现这一情况后,家人四处寻找,无奈之下选择报警,目前已立案。家长希望人们通过微信转发消息让孩子返校回家。
……
一连串的现象和事件,向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为什么一向被认为是学生成长摇篮的学校,却成为孩子们选择要逃离的地方呢?
这不禁让我们陷入思索……
二
让我们尝试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现象,并尝试寻求解决之道。
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提出一个非常著名又浅显的心理学理论——冰山理论。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部分,如同人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约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心理”。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根据萨提亚的冰山隐喻理论,我们试图来分析一下逃离学校的孩子们的心理机理。
此理论主要包括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一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
我们来诸一分析。
1、行为。这里就提学生逃离学校的行为。
2、应对方式。表面看来,每一个逃离开学校的孩子都是对学校充满了不满才选择冒险离开的,但以这种逃离的方式来应对,行为的背后还有自己的心理逻辑。
3、感受。即做出这种行为后的感受。
4、观点。即学生做出逃离学校时的思考、想法和价值观。多数逃离学校的学生内心对学校是厌烦的,对学习是厌恶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与老师、家长理解的也许完全不一样。在他们的心中学习不是快乐的,而是痛苦的;学习的成绩给自己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失落。
5、期待。即来自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很多问题生之所以产生问题,是他们觉得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这是一种来自他人,尤其是家人、老师等其他重要他人对自已的内心关注期待。一旦不能满足,就做出过激的行为,以示反抗,并表达自己的强烈存在感。
6、渴望。渴望被爱,被接纳,有归属感,身心自由等等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人类共有的内心需要。如果这样推测下去,逃离学校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这些内心的需求吧。选择逃离学校的学生内心需求又是什么呢?在一般人眼里,成绩优秀应该诸事平顺才对,为什么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呢?也许这样孩子的内心渴望与众不同吧!
7、自己。就是关于“我是谁”的认知。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用萨提亚的说法,指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等内容。这些逃离的孩子到底想用十分冒险的逃离行为向家人、老师证明什么样的自己呢?他们逃离行为想向父母、老师宣告一个怎样的内在自我呢?
三
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依恋理论”。
它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
“依恋理论”试图理解儿童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发情绪的困扰,我们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自我保护。有的人会愤怒地抗议和抗拒他人,有的人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向父母发出既依赖又抗拒的信号,以此确保对方的持续关注。
还有的人会展现冷漠无情的一面,让对方感到“我不需要你”,以此来保护自己。
从学生逃离学校的行为来看,他们很多时候是为了表示自己对自身与父母分享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的反应。
小杰逃离的理由不就是“想家”吗?
从小杰的家庭情况中,就了解到她这种分离的情绪,体现了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关系的缺失。在小杰最需要安全感的小基阶段,父母因为照顾年幼多病的弟弟而忽视了她,于是她的依恋体验没有充分满足,升入初中“遭遇”分离的痛苦。这也许是一名小女生大胆反抗,当着父母的面冒险出走学校的真正原因。
依恋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展现的主要是疏离和冷漠时,则可以被归类为焦虑-逃避型。这样的人,所展现的都是内在的情绪是对被“抛弃”的恐惧担忧,而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真的冷漠,但无语的疏离行为实际上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面对逃离学校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
我的观点是——
作为家长,这时候的对策是:充分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与现状,静心等待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
与孩子站在一起,与之共情,沟通交流,并尝试反思自己,设法弥补之前的感情欠帐,增进母女之间依恋感情,增加她的心理安全感。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甚至对孩子承认之前的忽视,引导孩子走出思想的迷宫,看清现实,大胆地接受自我,适应新的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放下包袱,减少压力。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与家长共同沟通,明白孩子的精神需求,尊重孩子的认知,等待孩子内心的改变,帮助孩子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
接受孩子的自主选择,尝试通过一切可以影响孩子的人与环境,敞开心扉,减轻压力,满足内心的需要,引导孩子走出低谷,走向阳光。
让我们共同期待小杰,以及像小杰一样的孩子能接受环境的改变,适应环境,改变自己,走出心理的泥潭,度过由于求学所造成与家人的分离焦虑,强大内心,让学校成为与同龄人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