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如一条直线,没有坡度起伏,每天在家庭与工作这两个交错的集合里旋转。俗语说“四十不惑”,可我满是疑惑。
于家庭,有一地鸡毛的琐碎,还有家庭关系与亲子教育的纠结。于工作,上升空间有限,上升速度如蜗牛缓慢,这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抑或被时间推着前行?家庭可以慢慢磨合,而工作?时间不等人,每过三五载,一批又一批的后浪盖着前浪而来。可在银行不得不降息的环境下,我只有一个选项,继续在原来的赛道里缓慢前进,这让我压抑,无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改变心态,比如转移注意力。
古代诗人被贬后寄情于山水诗词,我也想,但当今寄情山水需要一笔开支,诗词我也没这能力,因此只能选择性价比高的埋头读书。我不能拥有大富大贵,但愿能拥有一颗有趣好奇的灵魂。
读书犹如顺藤摸瓜,当一个陌生的字词在读书时不停地出现,你就会开始注意它,起初上网起它底,接着对它产生兴趣,当想深入了解又没有资料可查阅时,这个字词就将成为下一本你想阅读的书籍。比如我心血来潮读《红楼梦》,后来读了《孝庄皇太后》,再到溥仪《我的前半生》,“清” 这个字不停在眼前晃来晃去,半遮半掩,最后不得不花了一年多狠狠地读一遍鹿鼎公子的《大清风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解答了心里疑惑。
起初,我每月到图书馆借一本书看,毕竟图书馆的书籍有限,且我零碎的时间多,于是我用读书app阅读,同一时期读两本书。我对传记类、历史类书籍兴趣浓厚。历史书不同于教科书,就如蒙曼老师说的,教科书教给我们“是什么”,而历史书籍告诉我们“为什么”,最后一个阶段是,“倘若什么,会怎样” 。我打算倒着历史来看,从清朝开始,望有生之年可把整个中国史读完。最近读《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它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竟顺带解答了我自小产生的疑问:比如为何要拜祖先?鬼神从何而来?我无意中找到了答案。
我享受读历史的仪式感,带着疑问在网上搜资料,查地图。起初读历史书籍我不过是想借鉴一些用人和管理之道,读着读着,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历史中有迹可循,有源头可依,遇到一些奇人异事不再一惊一乍。不知不觉间,顺带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感觉分析问题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些。
读书让自己每天获得些许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读书时偶尔发现的“新大陆”知识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好比顺利完成一项难度大的工作任务后所收获的喜悦。
身边一些人问:你怎么坚持读书,有什么书推荐?回复:好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