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要这样定义“我想做一件事情”。“我想做一件事情”包含:我愿为之收集信息,充分调查,重新考虑,慎重决策。我会去带着观察,反思,和随时准备调整的状态去践行我决策后的事情,而不是“这一件事情”。
我想做一件事情,只是我新的一系列行动的起点,而不是定点和终点。
我不因为想做了,考虑了,讨论了而躁动,而混乱,而失去稳定的状态和行动方法。
太多的时候,我们被一时欲望,或一时情绪所蒙蔽,以为“我想做一件事情”就是“我想做这件事情”。
2.罗素说,“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前人)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而尊崇(前人)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半部分”。
我们对待事件,我们的观点和行动,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一直坚持”,一部分叫“随时放弃”,从前到后,或者从后到前,隔着一个字,叫做“时”。适宜的时候,必要的时候,就展现出这种灵活,这是对时境的追随,也是对事境的应对。一箭在手,满弓而发:击时!击事!但不要忘记,这种状态,与情感无关!情感不取“时”字,取“久”字,取“成”字。
3.赫拉克里特斯认为,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是高贵的,而水是卑贱的,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最优秀的。他还说,“无论他(一个人)所希望获得的是什么,都是以灵魂为代价换来的。”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为什么会使人目盲?如何五音会使人耳聋?其实重点在后面两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在目明和五色之间,在耳聪和五音之间,我们是要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的。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为了什么?取舍什么?或者更直接一点,是精神?还是物质?
还是以赫拉克里特斯来结尾吧!他说,“对于灵魂来说,变成水就是死亡。”
4.我们有时难免会,迈错一小步,做错一点点。如果把我比喻为字母a,错比喻为字母n,出来的多项式,有可能是a加n,又或者,a的n次方。这两个组合不一样!小错不可不细辨!有的错,不可开始,不敢开始,一旦开始,江河顿下,不可挽也。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容忍,说我们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即此事决不能容忍。另一种意思是忍为,说季氏此事忍为,将何事不忍为。于是有人评价说,“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我们要会说这样的话——“这件事我不敢做”;“这种话我说不出来”;“这种事我做不出来”;“我受不了别人这样看待我”——于a与n结合处,多些敏锐,多些不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