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兰,人如其名,在窗边坐着,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犹如清雅的兰花一般。
宁兰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在家中排行老二,小名唤梅子,是父母给取的,没什么寓意,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这么取名字。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在家里并不出众,没有得到父母特别多的关爱,自然也就不觉得自己有多特别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宁兰穿得最多的是洗旧了的卡其布衣服和母亲做的布鞋,颜色大多都是蓝色,很少有跳跃的红色。那个时候,她最盼望的就是春节。因为,不论家里有多困难,父母都会留出一笔钱置办年货,年货里就有他们的新衣服。虽说是新衣服,其实也不准确,应该是买几匹布,然后带着他们去裁缝店里量尺寸,选样式,等着裁缝做衣服。
等待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半个月,往往是她最乖的时候,生怕自己不听话,新衣服就没了。等待是值得的,当她从母亲手上接过红底小碎花衣服的时候,高兴地笑开了花,眼睛弯弯的,小酒窝挂在瓜子脸上,有了平时没有的绚烂色彩,也让母亲发现了,吾家有女初长成。
宁兰的父亲是解放后工厂招工来到城里的,小时候曾经上过几年私塾。母亲从小就到了父亲家,15岁嫁给了父亲,一心一意在婆家任劳任怨。父亲工作后,母亲一人带着姐姐和她留在了农村老家,受尽了伯父家的欺负,直到小叔看不下去,写信要求他的兄长宁兰的父亲把她们母子接进城里团圆。
那一年,宁兰3岁。
进城后的每一天,都是宁兰开心的时光。来到城里的她,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城里的房子是成排的平房,她的家就是中间的一套,打开门一进去,首先看到的是客厅,中间简简单单放着一个四方桌,四根长板凳,墙角边有一个两层的脸盆架,架子上方晾着两根毛巾,上面一层放着一个盆底印着月季花的瓷盆,下面一层放着一个木盆。客厅往里走的一间房间是厨房,厨房和客厅对着的那面有一扇门。客厅右边有两间房,靠进门方向的房间更大一些,里面也是简简单单放着一张大床,这张床比刚才那张更大,靠窗的地方贴着墙脚放着一张比宁兰还高的带抽屉的桌子,窗户下有一个不大的带椭圆形镜子的梳妆台,对着门的墙角处放着一组高柜子。另一间房里也放着一张床,比刚才那床小些,也放着一组柜子,简简单单的,正如他们的生活一样。
这就是她以后的家,铺着小床的房间就是她的房间,宁兰很高兴。
每天,姐姐早上背着书包出去上学,小小的宁兰帮着母亲在家把饭菜做好后,等着父亲下班,等着姐姐放学。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她和姐姐在院坝和邻居家的小姐姐们捉迷藏、跳绳、过家家。
赶集的那天,宁兰会早早地起床,缠着母亲去集市,在热闹的集市里像只快乐的小蝴蝶似的,一边哼着歌,一边跟着母亲在摊铺间穿来穿去的。宁兰的目的地在街口的一个不起眼处,那里站着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她拿着母亲给的2分钱就可以买上一串,美滋滋地吃半串,剩下的半串留给姐姐,等她放学后吃。
宁兰很喜欢这样的日子,在她的认知里,最好的生活肯定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