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厉害了我们的时代
兰善清
祖国插上翅膀,当从1977那年计时!
唰,四十整年!
为我全程经历、全程参与的经典一程欣悦!
你曾食无肉居无所,像冯谖客孟尝君时那样弹铗而歌,那般寒酸,而此时你怕吃怕高卧,物质在一夜之间由困而剩;万里之遥的通话,那一耳机只有公家专有,个人不敢做非分之想,国家级奢侈品,照个相要动腿动脚进城,一周后来取,玩玩牌下下棋得三清四邀情趣相投者来,两缺一、三缺一都是一肚子气......曾经的困扰去你的吧,眼下一块手机啥都解决个逞心如意,一切几乎可以用“万事不求人”来届定。
厉害了我们的时代,您踩上风火轮啦,您骑上千里马啦,您神啦……三十年前邓公小平先生访问邻居日本时乘坐了一段高铁和高速,老人家不无赞叹亦不无新鲜的与随行人说:这才叫现代化哦!我们就要搞这个!而今的我们国土上,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千山万水都不值个啥了。
一步几个世纪,台海那边的亲人们,您们回来该有“回乡翻似烂柯人”的切实之感吧!
仅仅只是四十年,四十年是多长一段时间?
不长!
相当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7000年之长的1/140,是欧美工业文明350年的1/9,是中国自康雍乾之后走衰势200余年的1/5。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都说北宋南宋既富又贵,那日子天下无双,史实真滴那么可人?即使那样,拿它的319年换今天的1天,愿么?西门庆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奢华至极,那日子够味,折算起来能及我们今天寻常人家到街边的一份早餐?慈禧老婆子毕生看的戏能及我们今天打开手机划拉几下子看的多?
掐掐人中:是在做梦么?
当我们确实不再为柴米为油盐犯愁,彻底告别票证时代,当我们从物质到精神都真正站立起来,不再活的与牛马走无异,当我们年复一年,天天过年,天天超越过年,才踏实的觉得这一切不是假的,不是梦,但又确实像梦。小康时代啊,自《诗经.民劳》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那时起,3000多年了,有幸的我们好运好命,实打实的品咂到了真实的滋味。
5000的梦竟圆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何等福分、何等造化啊!
歌功颂德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雅》《颂》都是唱赞歌的始作俑者,然要是把那些词用来说今天,那都不够给力。今天这神话般的时代用什么颂词都颂不充分,挖空心思找来的赞誉颂歌在伟大的史诗面前都很惭愧,都很苍白。伟大的时代是没有词汇可以同步相宜的,正如绝世美人,那些定型化的词都是死的,连美人鼻息都仰不着。
时代曾误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转手又给了我们大学。
新时期开端的那年我从农村上大学,挑的是木箱子,穿的是轮胎切割后用钉子钉成的凉鞋,补了膝盖和胳膊肘的衣服裤子,那个寒碜惨样,现如今回首那时居然遥远的近乎远古时期了,我穿过那样衣服么,用过那样木箱么?
在武当一片寂静的年代,上下山没一个游客,我和同学陈德范从山下徒步上山,攀上金顶那一刹那,我惊颤,世上居然还有这么高的山啊,山巅像一个孤立在云霄的竹尖,人站在绝顶之上,那是在玩命啊,腿肚子筛糠一样的觳觫不止。时隔三十余年,在万头攒动中涌上去,左看右看,找不到一点从前感觉了,武当不险不高不难了,缆车悠悠的把人送上去又接下来,上武当就像在武汉登龟蛇二山那么容易,高险的感觉荡然无存;也是因为游了黄山、华山、庐山、峨眉......
几年前我送孩子到高院上班,抬头仰望高院大楼,仰头之间居然掉了帽子:好高的楼哦,在这上面工作整个是居高临下。去年又去,我左瞅又瞅找不着高院在哪儿,是这儿怎么又不是这儿?哦,旁边何时噌噌冒出这多高楼,高比高,所有的高都是暂时的啊。当年很显赫的武汉晴川饭店呢?气势盖世的黄鹤楼呢?汉口的海关钟楼呢?
不说那远了,说眼皮底下——
去年九月去竹溪,走走国道,走走高速,前后四小时;国庆后又去,房陵柳树垭下的长达15分钟车程隧道开通,十堰一步入高速就一帆直达,风驰电挚,俩小时就到。先后只一月,这变化把我惊得呀,连叹息都找不着合适的感叹句了。
人的能量超大,给力!给力!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时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有效且高效利用,生产力空前解放。
以前发封信需要浪费多少时间?千万里我等着你,怎么等也得十天半月路程吧!而今天指头一点,寰球之间的距离都解决了,多少事都搞掂了。电脑手机加宽带,人力物力加动力,人个个都神了。大千世界,一网打尽,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不想知道的。
穷尽所有物力的扫盲和办学,都不及手机作用力。你看现在谁没水平啊,刷屏之间,大家都把话说得蹦好。或俏皮,或卖萌,或表达个小得意......老师教一万遍的修辞语法逻辑,都没有这种相互撞击的活性思维更有色彩,更有语法,更富有合理的逻辑性。
那天与打工在外的亲戚孩子微聊,我说你们不必羡慕我们这辈老去的人了,世界是你们的!她回复:“我不知道世界是不是我们的,但我知道姑父(我是这孩子姑父)是我们的!”看到这句我顿感温暖遍及了全身,这孩子何时学会说这么中听的话?我们作文课都教不来这样的贴心话啊。毋庸置疑,微信正在广泛的提升全民的素养,老老少少活在当下,活在微信萦绕的文化百花园里。微信里大家都是熬制心灵鸡汤的慈母,大家都是红尘里外的哲人,大家都是段子高手,都是伊索、安徒生、格林,新童话新神话新寓言应有尽有,不应有也有,大家都是慷慨的售家和不自觉的受家。
时间都去哪了?
到微信里问问。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打开微信,慢慢阅读,回想每一个眼神,以及多少爱你的青春和欢愉的时辰,我们都来朝圣,带着灵魂。
我们的叶芝,西方的诗圣,他在两百多年年前在给他心仪的冈尼女子编制诗的花环时,就已为我们编好了微信,煨好了养生汤,滋补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营养未来!
2017.10.9于山城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