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笔记

作者: 有三位

亨利.L.罗迪格三世: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专家

马克. A. 麦克丹尼尔: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整合认知学习教育中心主任, 有两个研究领域: 前瞻记忆和教育

彼得.C.布朗:  作家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需记太多笔记, 划太多线.  却能解决孩子们的学习问题. 可理解为<<刻意练习>>的升级版. 容易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原理.

 一. 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1.心智模型: 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

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 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 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 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 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 能够做到这些, 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 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

有个马特.布朗的驾驶员, 在半空中引擎熄火, 他的脑海中马上调动所有相关飞行的知识, 快速运算, (没有时间GOOGLE 查手册) ,  最终迫降在一个安全地方. 学习要自动组合知识, 形成一套心智模型.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技能的过程.

2. 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 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晨, 你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 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 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 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 但孩子为什么会使用这种学习法呢?

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 所谓元认知, 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判断.

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所学, 这就是元认知欠佳的最好例子. 元认知是如此容易出现偏差, 以至于最勤勉的学生也会陷入到误区"已经记住了"

考试: 对知识的检索.

元认知: 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 .

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困境:

01. 不知自己薄弱水平, 不知到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识水平.

02. 爱用那些让自己产生错觉的学习方法: 如反复阅读/记笔记的方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上述方法不会带来挑战.

3.知识链与记忆结.

下课后 你有没有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今天所学的概念与定义, 以此来回顾知识?

 看完一本书后, 有没有试过把书合上, 自己来复述一遍书的内容?

在接触新知识时, 你有没有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 如果答案是没有, 那么对不起,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 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 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

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 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

那么, 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

 没错, 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 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你需要检索.

检索: 主动回忆某个事情/挑战自己记忆的过程. (回忆过程中会有痛苦).

 最好的检索就是考试.

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 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 你的记忆就得到强化.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 教育部们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检索不需要高科技, 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都反感检索? 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 有时候你能想起来某个知识, 但有时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这种挑战无疑会给你带来痛苦.

但是学习越轻松, 效果越不好.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 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 效果也更持久. 那些不花力气, 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 今天写上, 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如同那些看起来不断阅读/记笔记的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其实效果不好.

 4.学习有三个步骤

很多技能的学习都远比学校里的读书考试复杂, 而且学不好还会出人命, 比如学跳伞. 学习的过程:

01. 编码: 大脑把感知的信息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信息, 形成一种心理表征, 这个过程就叫做编码;

02. 巩固: 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简单说来, 就是重复练习, 因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 这个过程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 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脑力. 上文中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其实都止步于巩固, 没有到第三个步骤--检索 .

03. 检索: 学习, 记忆, 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 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 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时候, 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 同时, 不断自我检测. 会”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检索线”, 这样日后回忆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

二. 后刻意练习时代来了!

01.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间隔练习比连续练习(或学习过程中参杂了其它的活动)效果更好. 学不好会死的比如跳伞. <<无问西东>>中有表演.

02. 间隔练习有奇效.

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记忆痕迹(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 被赋予含义, 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 甚至数天.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 正因如此, 间隔练习更有效.

03. 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从感觉上来说, 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

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 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三, 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1.欲求新知, 先忘旧事.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还要学会适度忘记旧知识.(放到潜意识, 不调用).

 2.越容易被想起, 越容易被忘记.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出了”合意困难”这个词, 以此来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

检索(其实也就是重新学习) 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 你学得越扎实.

换言之, 关于一件事你忘记的越多, 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 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记忆.

 3.给学习者的一条建议

1)学会巩固记忆.

间隔练习, 努力检索, 这些花费力气的巩固过程会让学到的东西变得具有可塑性, 能够让你产生自己的理解, 强化与已知的联系并建立牢固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 所以真正能让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 其实就是”重构”这个过程.

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如果你的练习下够了功夫, 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这就形成了心智模型. 对应某项技能的心智模型就像大脑中一款又一款的”应用程序”, 通过学习你可以积累大量的心智模型.

 3)学会举一反三.

不同时机, 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 期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 这样做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形成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

 4)学会构建概念. 还要学会辨析和归纳, 也就是分门别类.

5)注重学习迁移.

用有间隔, 有穿插, 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 克服这种困难需要一种心理活动. 等到真的学以致用的时候, 这种心理活动会发挥作用.

“只有把训练当成比赛, 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 “ 这种学习方法会提高被科学家们称为”学习迁移”的能力, 即在新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能力.

4.“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如当教学大纲 编制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 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 还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 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回忆内容. 而且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的时候, 阅读速度就会放慢.

5.“合意困难” VS “难得要死”: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 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效果会更好, 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适度的失败感不是坏事, 学新东西时遇到的困难是有益处的, 因为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更有帮助.

发明了”合意困难”这个词的比约克夫妇说道, 困难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们能触发强编码和检索的过程, 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

要注意区分”合意困难”和”非合意困难”(无法克服的困难), 同时注意, 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四, 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1.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 感性/直觉思维.

2.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

对于一件事, 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 余下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

3.用实践和测验/考试评估自己.

测验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 还有一种方法是和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 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 这些都可以帮你校准自己对已知与未知的感觉. 日常练习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

4.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 如把知识点在脑海中可视化的手段, 可用来组织并记忆大量资料.

5.智商与智商测试.

科学智商分为三种: 动态检测优于静态检测.

1)分析型, 指读书/学习/及应对考试的能力.

2)创新型. 它掌管一个人的创新及创造能力.

3)实践型. 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动手能力.

五.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

大脑的构造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但神经网络的精细结构可以由经验来塑造.

也就是说, 大脑是会变化的, 尤其是通过学习, 大脑中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 会产生新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会在下学习新知识中继续发挥作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学习, 大脑会越聪明.

2.影响你学习的几个因素.

基因只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 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

 一般说来, 在那些有更多资源, 教育条件更好的家庭中, 激励与培养更容易实现.

 3.如何放大你的智力:

01. 抱有成长型心态, 不给学习设限, 多表现好奇心.

02. 执行力比技巧更重要.

03. 像专家一样思考.

自律, 严谨, 加强自我磨炼, 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专家”为目标去学习某项技能或某门知识.

 4.学习策略大集锦.

1)职场: 多做检索和反思.

2)学生: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间隔安排检索, 再测试, 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 如各科目穿插着学习.

 3)老师: 解释学习过程, 让孩子知道记忆是如何 留在大脑中的, 如何学习.

多创造”合意困难”, 同时保证教学的透明度.

人出生时有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 长出细小的轴突, 与周围的树突联接形成突触.

青春时有150亿个突触. 大脑特别活跃, 但没有条理.

基因对智商的影响很小, 外部的环境特别重要.

<<认知天性>> 这本书, 让我们看清了以往的学习误区, 提出了"后刻意练习"的概念, 并总结了很多学霸们也说不出来的学习方法. 不管你是一个想提升自我的职场人, 还是一个准备应考的学生, 你都可以在本书中认清学习的本质 , 找到有效的学习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8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5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1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8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1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4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39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0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8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