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早上,我和我的舍友撕逼了。
起因很简单,因为班里的事情和宿舍的一些小摩擦,我们俩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主动求和的那一个,在微信上道歉,现实生活中买好吃的来讨好对方,故意说一些好听的话来让对方开心。总之就是放低身段,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去讨好对方,让对方心里舒服,舒服到可以忽略掉我们之间的不快。好好相处。这二十年来都是这样,讨好别人已经成为我身上的一种本能了。只要发生矛盾,无论对错,都是我道歉。只要对方不开心了,就是我有问题,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她开心。
但那天不知怎么的,看着对方冷漠而倔强的背影,我的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难道我这一辈子都要靠讨好别人生活了吗?
而也就是在这个念头的激发下,我开始对舍友表达了我的想法。
没想到,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压抑和尘封了两年的不满和愤怒此刻如倾泄的洪水淹没了我们的理智,我们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全然不顾对方的想法和回应。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内心是压抑着这么多的负面情绪,连我自己也未曾发觉。而对方显然也很愤怒和不解,声音越来越大,表情也越来越失控。
事情的最后是以我们的哭泣结束的,而围观的舍友也默契的保持沉默,等待着这场风波的结束。
吵完架后,我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冷静了很久,很久……
那是我活了二十年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和别人吵架,说实话,除了伤心和难过之余,我竟然从中得到了某种治愈。
因为过去的二十年我接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要宽容,要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万事和为贵。一定要让周围的人都喜欢我,都认可我,不可以和别人发生冲突。所以我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表露过真实的自己,永远在迎合和讨好别人,永远都在想,我做这件事大家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小心翼翼的照顾周围人的感受,就算是心里已经积累了很多不满了。
从小到大,我都把这当做是理所应当的,也没有认真的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
无独有偶,前几天蒋方舟上《奇葩大会》的一个小视频在微博上被我喜欢的博主转发了。也正是因为蒋方舟,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种行为有一个专属名词——讨好型人格。底下的评论在让我找到共鸣的同时也让我心疼不已,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我有着同样的遭遇。
讨好型人格很少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极度恐惧冲突,总是在忍让和妥协中挣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一味的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使用浑身解数来博取别人喜爱,获得一点认可,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
讨好型人格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它会一步一步的毁掉那个真实的自我。你每一次的迎合和期待,实际上都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打压。因为你把自我价值交到了别人手上,只有他们承认或开心,你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渐渐的,你忘了你自己是谁,你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都被磨灭了。
所以,即便讨好换来了别人的喜爱,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所吸引过来的,是要付出一些隐藏自己的代价的。
而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上,始终是不长久的。
视频的最后,是蒋方舟走向了治愈。通过勇敢的尝试,把自己放逐在东京一年,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每天就是逛博物馆和各种展览,她不用对任何人负责,因为对于东京和东京人来说,她只是一个过客。而也就是在那些独处和自我审视中,她渐渐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也渐渐的从讨好型人格里走了出来。
回国后,她和那个一直倚老卖老喜欢教训她的老师吵了一架,那是她生平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展露真实的自己,而甩门出去的那一刻,她觉得超爽,超治愈,因为她终于和别人有了真实的联系——将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人,有权利高兴和不高兴。
所以啊
在看完蒋方舟的视频后,我更加的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摆脱讨好型人格,做一个真实且自我认可的人。
无论后续和那个舍友发展如何,我都不会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情。因为有时候成长就是伴随着伤痛而来的,曾经你害怕的,恐惧的,一旦经历它,却发现不过如此。那是我第一次可以在别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和别人相处并不是只有讨好这条路。我可以不把自己当做弱势群体,需要依赖别人过活,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的。
破碎也好,难堪也好,伤痛也罢,这都是我为了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旅行过再多地方,也不如跨越自我心魔来得更有意义一些。也许等我再成熟一点,再理智一点,有足够的智慧去处理这些矛盾和纠纷,那时我或许可以坦然的笑着和别人说起这些往事。
但无论如何,至少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坦然的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讨好型人格面前,我第一次选择了说不,是的,我可以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