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持续投入。随着投入的增加,放弃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越来越高。时间长了,这些持续投入的习惯,早已内化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灵魂的一部分。而灵魂在外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真实状态,就是「人设」。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有的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娃,这就是晒娃狂魔的人设。如果你问她为什么晒娃,她会告诉你,自己的孩子太可爱了,想把孩子的每一个瞬间都留下来,让自己的这份心情被更多人看见。
随着晒娃的照片越来越多,已经可以出一本合集了,于是晒娃的习惯被加强。甚至有更疯狂的,把孩子每天的照片都打印出来,一直到18岁,举办一个线下展览,供大家参观一个人的成长。
再比如,在职场上工作,通常会锚定某个行业。随着工作的年限越来越长,换行业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时间长了,别人在介绍你时,会尊称你是某某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
你看,持续投入,别人就会对你做的这件事有感知,这就是你不知不觉在别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而且这些人设往往跟自己的「习惯」息息相关。
遇到事情经常性地理解谦让,这就是「随和」;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开始乱发脾气,这就是「情绪化严重的低情商」;遇到事情超级喜欢给别人出主意,别人不按照这些主意来就不开心,这就是「控制欲太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出牌套路」,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时间长了,就成了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人设。所以在平时跟朋友的闲聊中,你经常能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这些就是每个人身上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时间长了,这些标签就成了「固有的印象」。
如果继续深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标签?因为「习惯的处理方式」,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自带惯性的心理模式」。这些心理模式的养成,是长期跟环境互动所形成的产物。
想要养成新的习惯,其实并不容易。如果想要改变原有的旧习惯,其实更难。所以,每个人的人设,基本是固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普通人不觉得自己有人设呢?因为人设,总有一种「人为设定的意味」,自己有没设定过,怎么会产生人设呢?其实,习惯的处理方式,就是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
你看,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越是强的点,他就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则可能是他不想要的。而这些,往往都是「心理模式」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