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次读书笔记有点搁浅。
一是因为去成都旅行,二是因为对我对读书笔记的重新思考,希望能写出读者喜欢看的读书笔记。
特别推荐这本书!
阅读难度指数:三颗星。分两周学习。
这是在目前所读的书中最难的一本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书,我自己觉得难点在于对实验研究的理解。全书所讲的人类的认知特点,从众性、保守性、偏见性、攻击性等却也很好理解。看书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时不时会有“就是这样的”感叹!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单独存在的要么是神,要么是兽类。
社会影响意思是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所以全书所讲的就是社会影响下人的认知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人性的特点。明白了这些就会对“人性”有个清醒的认识。
“重构记忆”听过吗?心理学“得失效应”说的什么?
内容很多,只写写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方面。
一、从众
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行为。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用去笑话别人或安慰自己。比如前段时间疯传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好像不转发的人就不够善良,所以大部分都“从众”转发。
不需要负责时,更容易从众。
网络社会就是这样。
从众的好坏难以界定。有时候从众是为了获得信息,逃避惩罚。有时候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有时候从众是怕他人笑话(低自尊的人常会这样做)。有时候不从众会造成灾难(比如高速路上要和他人保持一致方向)。
特殊的从众:不介入的旁观者
当危难事件发生,现场如果人越多,受难者越不容易得到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旁观者心理。
二、重构记忆
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
所以,有时候你认为你记得很准确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
通常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不大。但,德维克和她的同事们证实,持久的态度和信念也能逐渐改变行为。
看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时,书中大概意思是说,当你一直微笑,一直告诉自己我好开心,那么久而久之就开心了。不要总想不开心的事情,总想不开心也就不开心了。
四、利用不充分理由
大量的奖赏就会导致外部理由太充足,而自身内部理由不充分。一旦没有了奖赏,也就没有了动力。所以,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用大量的外部奖励比如买玩具等来激励孩子,而要利用不充分理由,激起其自身的内部动力。
适度表扬,适度惩罚。
五、愤怒时宣泄的坏方式
当你愤怒时,静一静比打一个吊袋更能宣泄情绪。击打吊袋这样的激烈活动并不能减少愤怒。
六、拼图式教学可以强化合作
作者设计了一种拼图法,使小组内的学生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从而促使孩子们合作而非竞争。拼图法是这样进行的:
事先准备一份关于名人约瑟夫•普利策的传记,将传记分割为六个独立的部分;
再将孩子们分成六人小组,小组中每个孩子只拿到传记的一个部分,他们要向其他成员讲解自己手里的部分资料;
老师告诉学生,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完毕后,他们需要进行知识测试,测试题目涉及所有六个部分的内容。
结果证明,拼图法有利于合作,有利于消除偏见和抱怨。
七、增加自己吸引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个有效途径是,让他人为自己提供帮助,从而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民间智慧已经总结出了类似“我们喜欢那些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甚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以及“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比那些我们帮助过的人,更容易再次向我们提供帮助”的话。
八、得失理论
假设你碰巧七次听到一个人对第三者评价你,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七次评价全部是肯定性的;
第二种,七次评价全部是否定性的;
第三种,前面几次是否定的,后来逐渐变成肯定;
第四种,前面是肯定的,后来逐渐变成否定。
简单的有关奖赏成本的理论会认为,在第一种条件下,你最喜欢这个人。但实际上,第三种情况下你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最高。这是人际吸引领域的一种“得失理论”。
这一理论已被实验所证实。需要注意的是,“得”与“失”所针对的必须是同一项特质,如果一开始这个人认为你不诚实,后面认为你很聪明,这并不会使你更喜欢他。只有当这个人后来认为你很诚实,才会出现得失效应。另外,这种态度的转变必须是渐进式的,如果那个人在上一次还认为你经常撒谎,下一次就说你非常诚实正直,那么你大概会怀疑他讲话的动机。
九、婚姻中不需要埋怨和批评
得失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先否定后赞同我们,比一直赞同能给我们的奖赏更大。反之,先赞同后否定比一直否定更令我们伤心。
因此不难推理发现,在人们建立起长期亲密关系之后,伴侣的赞同只能提供很少的奖赏,而伴侣的批评却能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一推论与实验证据相一致,哈维发现,当一个人同时收到来自陌生人和朋友的正面评价时,他对前者的反应更为积极。当同时收到负面的评价时,他对后者的反应更为消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