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以来,连续多次接到龙社长电话,只为一件事,文君川剧社从文君井迁到临邛剧场。社长说,社员们凑了几万元,简单装修了一下,5月1日下午2点将在新址首演,欢迎我光临。由于下午有事,我上午抽空去了趟东街剧场。
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区县都有剧场,今天却几乎都没有了,相比而言,八十年代真是个文艺的年代,那时候,邛崃东街西街南街都有一个剧场,好像东街剧场兼具川剧表演功能,其他两个只是放电影,后来都拆了,只有东街剧场保留下来。东街剧场是本地人叫法,本名是临邛剧院。多年以后,作为电影院,它功能已经落后;作为戏院,它已失去观众,于是渐渐荒废了。512地震让临邛剧场直接变成了危房,修还是拆,在两难之间。
现在,文君川剧社将剧场入门大厅改造为川剧院,解决了固定演出的场地问题。龙社长掩饰不住乔迁新居的喜气,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去的时候,川剧社几个骨干已经开始忙着筹备下午的演出,龙社长的二师兄陈老师一看见我,便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要办招待,他的原创剧本获得成都扶持奖金了。社长则引领我参观他们的“新”剧场,虽然很简陋,但他们都很开心,终于有了遮风挡雨的剧场了。
剧院有一面荣誉墙,社长指着挂在正中的中宣部2015年颁发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单位牌匾,开心地说这是文君川剧社的最高荣誉,为回报观众,他们演出是免费的,只有喝茶才收费。
临走时,龙社长问我去看下旁边大师兄的剧场不,他指的是张大爷的梨园沙龙。他能够这样问我,我内心有些小欣慰。很多年前,由于历史原因,临邛剧团解散后,他们后来各自组了一个团,重新扛起传承川剧的大旗,但他们之间却不往来了。
看着两个剧团的戏骨越来越老,我曾经努力撮合他们重组互补,做强做大。刚听说文君川剧社搬到梨园沙龙旁边时,我担心过他们如何相处。一群白发苍苍老人,执着地弘扬川剧,不仅不计报酬,甚至还可能贴钱,这总是让我升起无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