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怎么会有算命先生这个称呼,就给人算一下命,怎么就跟教书育人的先生扯上关系了?
小时候家里曾给我算过命,还批过“八字流年”,那时我还没记事,后来上大学的时候翻出来,那是一本十几页的小册子,上面都是用毛笔写的字,龙飞凤舞的很好看。开头是一些天干地支之类的,后面是从几岁写到六十多岁,每年一句话,断一下吉凶。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后来还弄丢了,不然现在还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让人不明觉厉,也许算命先生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吧。
关于算命,我是从小就不信的,后来不断的听说某个算命先生算的很准,连家里几兄弟姐妹排行第几都算出来了,有的还没开口就算出要问什么了,这要不是能掐会算那是什么?虽然我还是不信,但是觉得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看常书欣的《超级大忽悠》,里面提到江相派以及《英耀篇》,才开始有些了解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大数据的概念出来,我就想,算命先生不就是用大数据在碾压我等吃瓜群众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与外界几乎隔绝,因此觉得自己是特殊的,而没有想到有很多跟你有着共同特征共同经历的人在别处,也是这样想着。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江湖相士每天都要见很多人,还要经常走南闯北去很多地方,他比我们见过的人多得多得多。不只是这样,他们还是师徒制,代代相传的,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积累下来,他们所积累的数据是大我们几个数量级的。更要命的是,算命先生还会分析他们所见到的人,有什么共性,有什么共同特征。
因此,算命先生算对了,并不是真的有神通,他只不过是指出了很多人的一个共同特征而已。他的准确推断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的。
现在大数据分析已经在商业上开始运用了,沃尔玛的大数据显示跟尿不湿一起购买最多的竟然是啤酒。经过调查发现到超市去买婴儿尿不湿是一些年轻的父亲下班后的日常工作,而他们中有30%~40%的人同时也会为自己买一些啤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美国的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不要忘了下班后为小孩买尿不湿,而丈夫们在买尿不湿后又随手带回了他们喜欢的啤酒。另一种情况是丈夫们在买啤酒时突然记起他们的责任,又去买了尿不湿。既然尿不湿与啤酒一起被购买的机会很多,那么沃尔玛就在他们所有的门店里将尿不湿与啤酒并排摆放在一起,结果是得到了尿不湿与啤酒的销售量双双增长。按常规思维,尿不湿与啤酒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沃尔玛是不可能发现数据内这一有价值的规律的。
因此,算命先生通过大数据分析算出你家里有几个人,排行第几也就不算奇怪了。
最后,对《英耀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大数据分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