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不停地问孩子“能不能?能不能?”,虽然我不太了解她到底在问孩子能做什么,但我知道在衡水,一切都与学习有关。
她说:“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我特别理解孩子的心态,如果他回答“不能”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而对于他回答“能”,他心里又没有底。所以孩子回的是“尽量”。
妈妈还说,“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不能说尽量。”
这个世界上的事,多数都是尽量在做,而没有任何绝对值可言。尽人事听天命。
我眼中的母亲和孩子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
母亲骑了一辆很小的电动车,后座带着一个穿着十三中校服的男孩。十三中是一所高中,无论是高一高二高三那这个孩子都已经十七八岁了。
目测他那170+CM的大个子,70公斤的体重,穿着拖鞋坐在低矮的电动车后座。车子启动后,脚都没有地方放。那种憋屈感觉,就不如自己骑个自行车舒服。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有没有替孩子处境着想,这个状态可见一斑。
看着孩子歪歪扭扭地坐在后面,真想跟这个妈妈好好聊聊,是时候转变家长的做人,再去要求孩子吧!
回家吧,孩子,咱不考了,妈妈养你。
你骗人,你说话从来都不算数,今天说一套,明天做一套,不知道回头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你从来都不会去认真考虑我的想法。我怎么可能再相信你。妈妈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高考。不能再坚持了。
妈妈,错啦!小杰,你原谅妈妈好不好!我保证,我保证不会再逼你了。小杰呀,你要是死了,你让妈妈怎么活呀!
我真想把这一幕,好好地说给这位骑电动车的妈妈。给她讲讲我的高考,给她讲讲我妈妈的高考。
我是一个复读了两次的人,三年高三,三次高考,每一次都是蜕皮、涅槃、渡劫一样折磨。
重度抑郁,人格分裂,社交恐惧,自闭。
一个孩子是被家庭和社会一步一步逼上绝路的。父母还在扛着为你好的大旗,迎风舞动。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为自己心中的目标活着,哪怕只是一句鼓励,一个不值钱的奖励,一个心爱的普通女孩儿。
有个孩子受不了高三的苦,不想复读。父亲把他送去朋友开的砖厂做小工。不到一星期,就累得要死要活,回到课堂,认真学习。这一度成了家长们的榜样。
还有一个家长,把不想上学的初三孩子送去建筑工地搬砖。没想到那孩子在工地如鱼得水,与工友们打成一片,开心快乐,不想家。家长只能再劝回去。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但他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要看家长给了他什么基因。爱因斯坦想去当小提琴手,老师也只是劝他,“开心就好”。
一个孩子从婴儿长成了青年,你才想起干预他的基因,让他长成你所希望的样子,太难了。
家长想要的那个瓜,只是自己的理想,别推卸责任,自己努力去做。转嫁孩子只是无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