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三次读完这本书。读后,很有感触。
可能大多写作者会认为:读文学经典,更容易使自己靠近卓越文采。而我却以为:任何一部大作,都应该是有深度的、耐读的。任何一种人生写实、自我抒发,都应该是有深意的、可回味的。倘若只是书写了一张华美的“皮囊”,没有内心深处真实的血肉、情感和思维升华,大概都是乏味的、不能长久的。
人性的深度解读,让一些作品的高度和宽度绝非一般。
我会惊叹作者的那个怪阿太(太姥姥),一个颇为“稳、准、狠”的老太太。稳,她让我想到一棵茂盛挺立的大树,无论几经风雨,如何折枝损叶,她自岿然不动。准,阿太如何诠释这个“准”呢?当很多人只是活成了一张皮,借一张皮囊括自己的一生时,她却看穿“皮囊”,活出了超然物外的状态。还有比“皮囊”再精炼的词语吗?狠,狠到即使在女儿葬礼上,她也会舒展开长满寿斑的脸,笑着说:“我很舍得”。对自己也狠,硬要踮着小脚撑起90多岁的皮囊固执地走山路回家;还攀到屋顶补窟窿,摔坏了也不安生,倔强地借助椅子往外挪。
作者从阿太写起,父母的爱情、房子和信仰;原生家庭带给作者的苦与乐;走在时代前沿,却受到时代排挤和抛弃的张美丽;以及作者在成长环境中,与各个同伴的碰撞和交错,直到延展出“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究竟要怎么活);结尾处,作者发出慨叹:无论走出世界多远,回家永远是我们身心的最好的归处……
无论是天才文展,两个不同身份的阿小;还是想为自己发声,却找不到“出口”的厚朴;亦或是渴望冲出在地文化限制,却被现实拒绝和淹没的张美丽,他们无非是想要好好活下去,去活出那个美好的、自在的、精彩的、充满爱和慈悲的自己。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未完成。
事实上,当下忙碌,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主题,成为我们不断重复的生活模板,我们想要更优秀、更强大、更有钱、更有才、表现更积极的人,我们被各种肉体之外的欲念牵制着,以致不能够休息、不能够放松、不能够专注、不能够平静,我们不允许自己去享受当下、去浪费时间,甚至不允许自己停下来、慢下来……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刷手机,要看新闻,要学习、阅读、聊天,要追悔过去、思虑未来。走路的时候,我们要做日程安排,要打电话,要加速度,要赶最快最早时间,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左顾右盼。我们恨不得把自己的身心、五感都掰成两份来用……结果呢?无意识中,你逐渐变得麻木而茫然,不知道活着到底有什么劲,你看不到前方希望的光,体会不到身在当下的快乐,渐渐地,变成一部很擅长内卷的机器……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生活是用来体验的,无关苦乐,无关得失,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成就丰盛的人生经验;切不要被各种欲念框限了、带偏了——失去本心,苛活一世。
如果活出父亲的倔强、母亲的坚持、张美丽的勇敢、神明的强悍、文展的远志、厚朴的初心,活出“四层楼”的家族精神,那大概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吧。
作者说: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看见每一个人。看见每一份关系。每一次看见,不都是深深地看见了自己吗?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摘抄:每个房间的门口,都挂着他们相聚在此的理由:疾病掌管着这里,疾病就是这里的规则,疾病也是这里的身份。……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们,即使他们当时身处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看出他们共同的地方,同意把他们赶到这么一个地方圈养。……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到了这最顶层,我才知道医院的秘密:原来在疾病帝国,也是用武力统治的,谁最残忍最血腥,谁就站在最高的位置。……这里的小孩脸上都有双通透的眼睛,看着你,仿佛要看进你的心里,我知道那是双痛彻后的眼睛,是被眼泪洗干净的眼睛。因为那种眼睛我也有。……这么薄的问题,在这么厚的目光前,多么羞愧。
明天晚上,你记得挑起你父亲各种愿望,让他想活下来,越多愿望越好。一个人求生的欲望越强,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更多的是靠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