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上一集13年后,由詹姆斯.卡麦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总算在今年年底压轴登场,让无数期待能重返潘朵拉星球的观众因而得偿宿愿,可以再度体会到那个曾掀起全球3D电影热潮,叫人从此难以忘怀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虽然詹姆斯.卡麦隆实际执导的电影不算太多,但除了他于1981年首度担任导演的《食人鱼2:繁殖》(Piranha II: The Spawning),由于几乎没有任何对电影本身的控制权,使他一度与这部片划清关系外,其余7部包括《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异形2》(Aliens)、《无底洞》(The Abyss)、《魔鬼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魔鬼大帝:真实谎言》(True Lies)、《泰坦尼克号》(Titanic)与《阿凡达》(Avatar)在内的作品,则全部被众人视为杰作,透过高度娱乐性与特效方面的革新,就此让不同时代的观众全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与2009年的《阿凡达》,可以说是他至今的生涯巅峰,两部电影都在事前并不受看好的情况下,最后陆续成为影史票房卖座冠军,就这么奠定了众人「只有卡麦隆才能超越卡麦隆」的印象。尤其是《阿凡达》这边,更是以出色的数位角色捕捉特效及惊人的3D电影技术,就这么对日后的好莱坞大片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一部建立了一整个时代的革命之作。
而在《阿凡达》至今的13年间,我们已透过漫威或DC的那些超级英雄片,看过了更多华丽无比的特效场面,甚至还不乏各式各样的外星球景观,因此也让《阿凡达:水之道》是否能为观众带来如同当年的震撼,在我们心中投下了一个好奇的问号。
但「只有卡麦隆能超越卡麦隆」这句话果然不是说假的。《阿凡达:水之道》确实再度交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出色成绩,让人看到更加栩栩如生的纳美人与潘朵拉星球,使得电影许多片段给人的感觉,甚至就象是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彷彿那颗美丽的外星球确实存在,而且剧组也真的抵达了那里,把那些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惊人景象,给全部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似的。
这样的精采表现,使《阿凡达:水之道》绝对可以称为一部只属于电影院的电影,而且一定要挑一间设备最好的戏院,用3D形式来观赏本片,透过精致到宛若真实的画面,来感受那股彷彿身入其境的观影感受。就算那样的影厅选择需要增加票价也无所谓──因为比起花费上千万买张去太空晃个一圈的宇宙飞船玤船票来说,这种能让你就像亲身走了一趟外星球的感觉,也实在是个再怎么想都划算的选择。
至于剧情方面,《阿凡达:水之道》则是延续了上一集的路线,虽然并非是那种讲究新意的方向,但却愿意在众多商业大片之间,较为罕见地慢下脚步,把故事焦点集中在角色与主题上头,缓缓描述纳美人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以及主角一家人的彼此关系,就这么象是许多经典的家族史诗那样,不疾不徐地让我们对这些角色产生理解与认识,从情感方面来寻求观众共鸣。
纵然这样的作法会使剧情节奏因此变得较慢,但也可以令人感受到卡麦隆想要讲的故事,其实不只侷限于《阿凡达:水之道》一部电影,而是仅将本片视为大型史诗系列的其中一个章节,所以在剧情发展里,也可以让人明显看出一些将在未来成为重要伏笔的相关细节,了解到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而《阿凡达:水之道》除了延续前作的保育主题,并透过如同鲸鱼的生物来让我们对潘朵拉这颗星球因此产生更多情感之外,同时在角色情感方面,则继前作讨论了真正的自我应该是系于我们的内心,而非仅是外在的模样后,也进一步透过本作对于主要反派的设计,以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强调出相同主题,同时也描绘出更为复杂的家庭情感,正如同我们在看《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那类影集时一样,会不禁为了这个家族的未来而深感好奇。
象是《阿凡达:水之道》这样的电影,更象是提供给我们一种体验的机会,而非只是单纯地看部电影,就这么藉由一个通俗的故事作为通道,使我们彷彿实际参与了潘朵拉这个星球的某段历史,成为当下身处其中的一份子,同时也再度提醒了我们,大家都是同一颗星球上的一份子,就算是不同的个体,但包括并非人类的生物在内,我们的生命,却也始终都是休戚与共的。
卡麦隆用《阿凡达:水之道》带我们重返潘朵拉,而我们透过剧情对那颗星球产生的感觉,其实也正如我们应该要对地球所抱持的感觉一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