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极为烧脑的叨叨第五课,看过营里小伙伴们的发文和点评,对于逻辑的感悟是,原来我的文章一直没有明确的观点。
未经梳理的思考不会出来鲜明的观点
一直以为自己善于自省,是个有思想的人,可怕的是这些个思想未经整理呈现在一篇文章里时,就如同正在盘货的杂货店,七零八落散了一地,即使有好货,顾客也会蹙着眉头掂脚离开。看过叨叨微课的PPT,与很多所谓课件大不同的是,即使没有听过原课,也能轻松整理出课程的逻辑导图,想必这才叫布局吧,有了这样的布局,才会有现场观点犀利、字字戳心、层层递进的感染力吧。
反观自己在写文时,还是无法做到沉得下来,还没有想清楚要表达什么时,就已经思绪飘飞起来。最可怕的是,每一个灵光闪现,都生怕丢了可惜,于是赶紧写进文里,写着、自豪着、激动着,继续飘飞着……
这一次,对思考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大多数时间还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形式上,沉醉于自己貌似不凡的灵魂里,但是一旦这种思考需要呈现交流时,就显得太自私、太不负责任了,读者是否清晰我们到底要表达怎样的观点?明确的观点,一定是深思熟虑、几经推敲架构起来的,应该是思考加工后的成品。
如果我的观点令你混乱,一定又是我在忙着炫技
写到这里时,我发现好像又犯了老毛病,忙着炫技。虽然没啥文学功底,肚子里也揣不了几个好词儿,可是在写文时,总爱跩上两句,要么弄个排比、要么捅个怪词儿,对于写作来讲,这可能是个最令人讨厌的毛病吧。想到生活中,总能碰到那么一些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中时不时还会蹦出两句哲理、一个概念、和三脚猫的英文,也不管别人听懂听不懂,只管继续卖弄着(好像又在赶辙了,冒汗)。只是,就算待上两个钟头,也未见得能搞明白此人在说些什么。
文章里的炫技与此人无异。找来一些大咖的公号,文叨叨《行动是化解焦虑最好的方式》、彭小六《每天早起半小时读书,坚持一年会改变自己吗?》……,即使这些爆红的文章,无不透露着平实、真挚的语言,或犀利、或幽默,但却句句围绕着一个观点,读过既享受了阅读的美妙,又留下深刻观点带给我们的思考。所以,忙着炫技,其实是无技可施,一篇文章的“技”可以是枝繁叶茂,但一定是有着粗壮、扎实、充满营养的主干。
引人思考的观点源于看生活的宽度和深度
研究叨叨的文章,会发现内容的本身与常人并无大异,写工作、写职场、写伙伴、写困境,小妮子所遭遇的点点滴滴同样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天。令人折服的是,同一件事,在她的笔下,总能产生“活久见”的观点,“逆风,沙土路,那就换个姿势奔跑”,“你那么优秀,为什么大公司不要你?”,“拉开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这些常识”,这些不都是每天同样也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吗?为什么我们就只想到奋斗呀、情商呀、自我认知呀这些鸡汤式的点?这已经不只是“技”的层面了。
回到课程的源头,还是思考的深度不够。不断地追问、真正的思考,不只是写作的关键,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场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面对每一天发生的事、遇到的人,有没有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在里面发现另一个“自己”,却是因每个人的态度而大不同。如果能够做到,这应该是自己通过叨叨营获得的最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