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组织的类型
介绍人格时,会有如下内容:①驱力、情感和气质。②适应性和防御性自我功能。③早期关系的内化过程对人格发育的影响,及其目前在人际关系中的反应。④自我体验,包括个体有意和无意识的自我体验,及其自尊的基础。⑤对自我他人及他人互动模式的内部表征,以及这些内部表征对移情和反映情的影响。⑥治疗。⑦鉴别诊断。
章节组织的思路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部表情或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因此特定的情感成分显然是稳定的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考虑个体的先天因素有助于制定试切的治疗目标,也有助于来访者调整适应难以改变的事实。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每种性格类型都包括病态和常态两个方面。驱力不等同于病态,只有个体的人格过于刻板,以致阻碍其心理调试时,才可能出现病态性格或人格障碍。强迫倾向VS病态强迫,抑郁倾向VS病态抑郁。
进一步区分人格倾向于人格障碍,必须对性格行为和境遇反应作出鉴别。多数情况下深藏不露的某种人格特质或许会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得以显现。
人格改变的限制
心理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修胜人格偏差,但很难改变驱力。人们善于固守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型(核心的心理表征以及冲突、期望、情感及防御)。心理治疗的益处:①对原先自然而然的行为得以控制,增进人的自由感。②了解自己人格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接受自我。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属于精神变态人格结构的个体,可以从严重的一端(如:重性精神变态,思维混乱,冲动施虐者),到轻微的一端(如温文尔雅,处事圆滑的人)。
精神变态个体的诊断标准:具有“战胜他人”或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
一、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先天: 具有反社会性倾向的儿童先天性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
生理:早期经历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及相关神经递质降解,将使个体更易于在遭受困境时产生暴力倾向和反社会行为模式。
经历:童年遭受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产生影响。
反社会人格无论原因何在,5-羟色胺水平都比较低,而被确诊的精神病患者也具有相同倾向。精神变态患者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其个体管理情感的能力普遍较差,感受愉悦的阈限值也高于平均水平。
精神变态人群缺乏清晰表达情感的能力,往往用行动代替语言,无需特定情感就能唤醒感受。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主要防御机制:全能控制。 也会使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
精神变态患者普遍缺乏良知,不仅体现在超我的缺陷,也体现在缺乏对他人基本依恋。“恶意自大”
精神变态者的操纵是利用他人经过深思熟虑且自我协调的。癔症及边缘型患者的操纵有利用他人的表现,但属于无意而为之,他们的行为的潜意识含义可能与维系关系的愿望有关。
中年时期的精神变态个体可能因生理改变激素水平降低或体力不支,从而导致了冲动减少。但只要这类个体的全能防御没有改观,个体就很难发展成熟的适应功能。
投射性认同:精神变态个体对投射性认同十分依赖,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发育迟滞导致对原始性防御的依赖,也是他们不善言辞及情感幼稚的表现。
解离:精神变态患者使用解离防御机制。逃避责任具有解离的属性,是诊断精神变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付诸行动:付诸行动是精神变态个体的典型特征。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将情绪是做软弱无力的象征。或许童年经历中无人鼓励他们将情绪外化。他们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在体验的动机也缺乏通过对话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
反社会型个体似乎很少产生心理上的依恋,也很少合并好的客体或认同养育者,他们会认同自己内部原始的“自体个体”。天生缺乏对原始父母形象的深层潜意识认同,最终难以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形成意向和指导性的认同。
孩子若来自穷困潦倒或充斥忽视虐待的环境,通常会具有依恋障碍。儿童依恋客体变成恐惧或愤怒的来源,孩子会出现依恋-攻击的矛盾行为。失调-控制型是混乱型的一个亚型,一般出现在六岁左右的受虐儿童身上。
全能幻想和反社会性人格的另一来源,可能与父母或其他重要客体竭力助长儿童的全能幻想有关。他们反复传达这样的信息及生活,不应限制个体育生俱来的特权和优势。
如果某人的精神变态人格是源自对父母的模仿或受父母行为的强化,那么其治疗预后也会好过由于家庭混乱和忽视所产生的精神变态人格。
精神变态的自体
精神变态倾向者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是某种程度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导致儿童难以自持安抚或镜映他人情感。精神变态患者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原始性嫉妒。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精神变态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基调是他们人格中掠夺倾向的一种投射,即他们会假设治疗师试图利用患者来满足私欲。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与毫无妥协相对应的是绝对真诚:实话实说、信守承诺、心怀善意,并始终实事求是,诚实包括治疗师认识自己对来访者的消极感受。这既是反移情也是对现实威胁的自然反应。
治疗精神变态个体的总体目标是帮助来访者逐渐靠近K所提出的抑郁状态,这时候来访者将认识到他人有别于别人并值得自己去关心。在治疗所营造的持续的,尊重的气氛中,随着治疗师逐渐解除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破坏性嫉妒以及自我毁灭等行为,来访者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利用语言来控制他人到运用语言诚实地表达,来访者也开始尝试抑制冲动,逐渐体会自我控制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