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和“镜子”
“自我认知”没有那么简单
“自我认知” 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很多人才发展的项目都有自我认知的环节。我讲授的 “SIAC领导力发展模拟舱” 也一直在帮助不同组织的领导者和职业人士建立自我认知。因此,“自我认知”也是我讲得最多的一个专业词语。但当我和参加人才评价和能力发展项目的学员或者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说起“自我认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告诉我,自我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优点,认知自己的不足”。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暗自思量,其实“自我认知”远远不是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啊。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是我们研究人自身的最根本课题。“自我认知”是个体发展和演化的基础和起点。“自我认知” 也是一个人逐渐发展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把自我和外部世界、环境因素、他人和自己的内在因素等要项逐步分离开来,从而对自我有越来越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自我认知”是最根本的学习能力,也是个体获得成长和发展的起点。
自我认知的镜子实验
谈到自我认知,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镜子实验”。(见图1)研究者把不同的动物放在镜子前面,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意识到镜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实验证明一些高等级动物是可以建立一定的自我认知的。这些动物包括大猩猩、大象、海豚等,科学家通过检视它们在镜子面前的反应来验证动物可以多大程度建立对于自我的认知。实验包括它们1)会不会检查镜子; 2)会不会反复审视自己; 3)会不会识别自己身上的异物(一个有名的测试实验叫红点测试:在动物的额头上标记红点,以观察是否该种动物可以从镜子中辨识这样的异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1:动物的镜子实验)
人类的镜子认知阶段
人类个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也是逐渐建立的。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而言,他们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渐认知到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一到两岁的时候,他们才能逐渐从镜子中辨识出自己。
美国的Emory大学的Philippe Rochat 教授将从婴儿时期开始的镜子自我认知过程分为六个级别:
级别0:混沌(Confusion)-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自己的认知为零。他们对于镜子反射的自己或者镜子本身没有任何认知。他们认为镜子和镜子里的映像只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
级别1:区分(differentiation)-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认识到镜子能够反射事物。他们能够将自己在镜子中的运动和周边环境的运动区别开来。
级别2:关联(Situation)-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把自己在镜子中的运动和自我本身的运动关联起来。这个算是初步的自我认知了。
级别3.:确认(Identification)-这个阶段的个体能够确认镜子中的影像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本人。
级别4:恒定(Permanence)-这个阶段的个体不仅仅能确认镜子中现在的自我形象,他们还能够确认图片中历史的自我。因此体验到一种“恒定”的自我。
级别5:自我觉察(Self-Consciousness)-这个阶段的人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察觉自己,还可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他们理解到“自我”不仅仅是自我头脑中的“我”,也是别人头脑中的“我”。
通过镜子,婴儿开始辨识出自己,这应该算是人生中我们第一次开始有了“自我认知”。随着人的不断成长,我们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认知自己的外形和动作,认知维度开始逐渐深化到我们的内在状态。
自我认知的X和Y维度
如果我们要为系统的“自我认知”建立一个模型。在我的心目中那应该是一个X轴和Y轴构建出的二维框架。我们的认知在两个维度上逐渐展开。X维度是构成一个人的所有心理要素,而Y维度是人的一生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历程。下面就让我们展开来详细审视一下我们如何构建自我认知的系统观点。
X维度是一个人在某个阶段的不同心理层面的状态表现(见图2)。这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它们包括:
1. 智力
2. 人格
3. 知识经验(学习能力)
4. 行为
5. 能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2:人的个体认知维度)
从图2 就可以看出,这些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帮助我们构建了在某个时点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心理层面的各个要素。它如同一个素描图,把一个人从内在智力个性到外在行为表达全面的勾勒了出来。 我们的内在包括智力、认知能力、人格,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立在我们的学习能力上)。这些要素的综合外显就是我们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和外部环境交互决定了我们的能力表达状态。
智力因素:关于智力的因素研究有很多理论。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于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有8种主要的智力表达,每一种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八种智力包括:
1. 言语智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的语言、讲话、阅读、写作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智力表达。
2. 逻辑-数学智力是一个人运用数学和推理的能力。
3. 空间智力是一个人感知空间世界的能力,如是否可以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能否很容易在车库中找到自己车的位置。
4. 音乐智力是一个人的音乐感知、辨识、转换和表达的能力。如一个人是不是识谱、能否弹奏乐器、能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能不能谱曲等。
5. 身体-动觉智力是一个人用身体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如跳舞、体育运动等。
6. 人际智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效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感情的能力,如能否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能否表达出对他人的理解和认同等。
7. 内省智力是一个人了解自我并做出适当调整的智力,这个也关乎于本文的核心概念-自我认知的能力。可见自我认知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智力表达。
8. 关于自然的智力:对于自然世界的事物进行理解、联系、分类和解释的能力。
智力是对个体的内在的综合认知能力的一种定义。从上面的不同智力维度界定,或者通过特定的智力测评,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关于自己的智力水平的认知。一般研究认为智力在成年后会逐渐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不同的智力水平随着人的成熟和衰老而逐渐下降。如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从33岁就开始下降,但写作能力要在65岁以后才开始出现逐渐衰退的迹象。
人格维度:心理学家对于人格(Personality)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总结了多种具备倾向性的心理特质,它可以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也可以是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性格),还可以是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潜能);还可以是我们的倾向性特征,包括需求、动机、偏好、价值观、理想和信念。
人格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人格也是我们内在的稳定因素。人格具备可塑性。现代的研究认为即使到了成年人阶段,我们的人格还是可以继续塑造的。
历史上人格理论有不同的范型: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以佛洛依德为代表;新精神分析流派,以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为代表;特质论流派,以卡特尔为代表;行为主义流派,以斯金纳、米勒为代表;人本主义流派,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认知主义流派,以凯利等为代表。
在实际的人格测评中,历史上不同的心理流派专家开发出种类繁多的人格测评。如MBTI是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开发而出。现在比较认同的人格测评范型是大五理论,从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五个维度定义人格,成为很多人格测评的开发基础。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主要使用来自于美国的ASSESS性格测评体系来帮助组织中的职业人士和领导者认知自己的个人特质。它包含思考、工作、人际三个维度一共24项性格和动机特质(见图3)。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受测评的人可以看到自己完整的ASSESS性格发展报告,还可以通过顾问的解读来深度理解自己的细节性格特点。同时,这样的测评还可以帮助接受测评的人了解性格和组织所要求的能力的关联。有时我们也使用Hogan测评,不仅仅帮助接受测评的人了解自我的性格特征,还可以让他们看到那些需要发展的领域(HDS)和自我的价值观和动机(MVPI)。
相较一些更广为人知的人格测评工具,如MBTI等,更加专业的人格测评(如ASSESS测评、Hogan等)呈现了更多的优势,它们更加细节、更加科学和稳定、而且能够揭示内在的性格和组织要求的能力的关联。
(图3:ASSESS性格测评的24项和工作相关的性格指标)
相较智力和人格这些内在因素, 我们的自我认知还可以覆盖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能力),这涉及每个个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理解。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依赖我们的听觉、视觉还是动觉,从而认知自我的学习模式,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当我们的内在心理因素如认知能力、性格和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结合,就会产生出行为和能力。在这个层面,多种方法可以介入展开相关测评,如评价和发展中心、360°反馈、行为面谈等方式,都是评估能力和行为的常用方式。
上述的X维度中,我们可以通过测评获得个体在某个时点的个人特质状态,包括智力状态、人格状态和能力行为状态。但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建立另外一个维度(Y维度)来理解人的发展不同阶段的演化特点。
在这个维度,我一直推崇Robert Kegan教授的“头脑复杂度”理论。因为它清晰得描述了个体的头脑发展阶段(见图4)。一个人的头脑从婴儿期到成年会经历不同的头脑发展阶段,包括1)冲动型思维,2)工具型思维, 3)社会化思维, 4)自主的思维, 5)自变的思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4:头脑发展阶段)
在冲动型思维的阶段(婴幼儿时期),婴幼儿能掌控的是自我的本能反应,而控制我们的主体是认知和冲动。
在工具型思维阶段(7-18岁的青少年,少数成年人),我们可以掌控认知和冲动,但却被自我的需求和欲望所控制。
在社会化思维阶段(大部分成年人),我们不再把他人简单视作达成目标的途径,我们开始有能力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顺从他人的想法,此时的需求和欲望变成了客体并被驾驭。而这个阶段我们的“主体”是人际关系和亲密度,因此我们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大众想法或者他人想法的影响。
在自主型思维阶段(某些成年人),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各种规则体系和观点,也能够协调各种观点和意见,此时别人的想法或者社会的规则成为了“客体”,规则变得可以驾驭,矛盾变得可以协调,而我们也会更加容易做出自主的决断。但自我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知成为了控制我们的因素。如宗教信仰、身份认知的束缚等。
在自变思维阶段(很少的一些成年人), 我们可以超越和挣脱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身份的束缚,更加辩证的思考,做系统之间的整合。(见图5)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5 头脑发展阶段的主客体转化)
在每个成长阶段,“认知自我”的任务就是突破那些束缚我们的主体因素,从而让我们有可能攀升到更高的头脑思维状态。
1. 孩童期的自我认知任务就是建立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
2. 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任务就是建立关于自我需求、兴趣和欲望的客观认知,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3. 成年人的自我认知任务就是建立关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的理解,拥有自己的身份认知和独立思维。
4. 成年人进一步演化的自我认知任务就是建立自我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的认知,包括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信仰体系(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具备)。
5. 自主思维模式的人的自我认知任务就是看到自己世界观和信仰的局限性,能够认知到其他的意识形态的合理之处。(这个很难超越)
6. 而迈向自变的人的自我认知的任务集中在完善自己对于世界的深度辩证理解上(很少数的人可以达成)
如何正确使用心理认知中的“镜子”
从X和Y维度来看,人的“自我认知”是一个贯穿我们一生,需要深入到心理层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中,认知的产生也需要“照镜子”。但这样的“镜子”并不是镜子本身,而是用“镜子”的概念类比那些帮助我们不断认知的测评工具、心理学模型和知识框架。如果不借助这些专业的“镜子”,人们是无法有效得建立“自我认知”的。
和实体的镜子不同,用于成人的自我认知的“镜子”包括了各种的心理测评工具、智力测评工具、人格测评工具、行为评价的工具和方法、360测评、他人的反馈、教练和历史上各种特定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和我们前面介绍的“镜子实验”同样的道理,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愿意或者有能力通过心理学的工具和方法(“镜子”)建立自我的认知。很多人同样都会经历六个级别的自我认知历程,很多人在其中的某个阶段会止步不前(见图6)。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六 自我认知历程)
下面的图表给出了在自我认知时,成年人也会经历的不同阶段。我们也用对自己性格的自我认知作为范例来呈现不同阶段的区别之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何达成有效的自我认知
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多人对于“自我认知”存在诸多的误解。根据直接的工作体验,我列出了四个主要的误解。
误解一: 认为自我认知就是了解优势和不足;
误解二: 认为自我认知后我们就可以改变了;
误解三: 认为一个简单的测评工具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认知,如MBTI;
误解四: 认为经过自我认知,就不需要新的自我认知了。
从自我认知的不同阶段可以看出,我们的“自我认知”是一个有相当深度的渐进过程。它绝对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是要能够理解自我优势弱势背后的原因。我把这个过程叫做“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当一个人理解到自己在“团队领导力”方面需要发展时,真正有效的认知需要进入到很多深度的探寻中,包括:
“我的哪些个性特质可能阻碍了的领导力发挥?”;
“我的行为模式方面有哪些领导力行为还没有充分展现?“;
“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领导力展现的?”;
“我还缺乏哪些关键领导力技能?”
而这些深度的挖掘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人才测评工具,只有在这样的深度认知后,我们才可以进入认知的“确认”、“恒定”和“自我觉察”阶段,从而有能力找到自己提升的路径,并驱动自我去改变和提升。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并不意味着改变会自动发生。很多人在简单的认知后往往根本不会改变。
针对误解三和四,我们从前文就可以看到认知是多角度、多系统的工作。一两个简单化的测评工具是无法帮助个体实现充分的自我认知的。另外,从人的不断发展角度看,一次的自我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自我认知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我们的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会在成年后逐渐稳定下来,但我们的行为和心智模式却是在不断演化和改变的。因此,自我认知应该是组织和个人的常态化任务,而不应该是偶尔为之的活动。
学习敏锐度关键要素之一:自我认知
沐丞
关注
2017-09-03 07:59 · 字数 1239 · 阅读 1430 · 人在职场系列
文/沐丞
相关文章:
《为什么升职了却做不好?那是因为你的学习敏锐度不够》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敏锐度关键要素之一:自我认知。它是一个人能够洞察自我、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清除盲点、并利用这些信息来高效工作的程度。拥有较高自我认知水平的人拥有个人见解、清晰地理解自身有缺点、不受自身盲点所限,并运用这些知识有效行事。
可以用这些问题来帮助判断:给出一个你决定给自己做出一些改变的例子;给出一个你收到一些意外的负面反馈的例子;给出一个你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所需技能的例子;给出一个别人对你的行为做出让你惊讶反应的例子;给出一个你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的例子。通过这些问题观察回答者是如何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回应反馈、考虑不同情况、形成自我洞察和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自我认知有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学习、反馈导向、反躬而思、情绪管理和自知之明。
1、个人学习:个人学习者认为自己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致力于自我改进的过程而非达到一个明确的完美终点。每一次经历都是他们学习的机会。
2、反馈导向:以反馈为导向的人寻求来自各方面的反馈并依据反馈采取行动。他们从容地做出个人改变,并且将批评视为有用的建议。
3、反躬而思:培养反思的思维取向需要时间、空间、以及对检验思想、感觉和行动的渴望。反躬而思的人能够理解他们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并且为未来做出调整。
4、情绪管理:一个善于情绪管理的人能够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触点,这使他们在高压的情境下能够继续沉着冷静,并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5、自知之明:不了解自身优缺点的人会倾向于高估自己,拥有自知之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对于自我认知的衡量指标有四个层级,分别为较低、典型、较高和过度。
较低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满足于自己的当前状态,对负面反馈有抵触情绪,活在当下(是指没有长远规划,无目标感),找借口或责怪他人犯的错,高估长处,低估短处。
典型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为个人成长付出一定的努力,适当考虑他人的批评,偶尔反省过去比较重大的事,从错误中获得一些省悟,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较高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渴望得到成长机会,积极接受反馈(包括批评),花较多的时间进行反省,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清晰的认识。
过度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依赖于反馈,沉溺于过去,以及过度自我批评。
自我认知是学习敏锐度关键要素之一,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要素,很多人都不擅长,因为能客观地剖析自己本身就非常困难。但是通过自我认知的几个维度,进行刻意训练也可以逐渐达到较高的自我认知水平。根据工作角色的需求,当一份工作角色涉及做出高风险决策、高度公开和高强度人际压力以及需要承担未知领域的艰难挑战时,具备较高自我认知会非常有益。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新浪财经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