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经典文学作品,很多人都是有心无力。尤其是阅历尚浅的孩子。因为无论是书的厚度还是深度,对孩子来说都很有挑战。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始读,却发现读不懂,而读不懂直接导致看不进去。伟大作品真的这么难吗?其实它们也是有套路的,只要掌握了阅读的“心法”,孩子就能发现读经典的乐趣,看多了自然知识面就广了,引经据典不在话下。
俄国剧作家克尼雅日宁曾说:“读书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由此可见,阅读掌握方法才是关键。懂方法便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么阅读有什么好方法呢?有哪些套路可循?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给出了答案。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密歇根大学的文学教授,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对于文学作品解读很有经验。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解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注意的元素。小小的一本书,浓缩了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常用套路,解开大师们创作背后的秘密。
旧瓶装新酒,识源知深意
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观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脱胎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很多作品我们读完之后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是情节,有时是人物,有时是文章的结构。而这些熟悉的元素大多来自于经典的作品。
因为经典的作品被人熟知广受认可,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的故事,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各种民间故事等。后来的作家有选择地截取片段,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结合当下环境重新改编,给人带来新的体验和感触。
著名的音乐剧《西区故事》就是根据《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而来。在《西区故事》剧中,讲述了一对注定分别的恋人因为偏见和暴力各奔东西。不同的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主人公最后都死去了。而在《西区故事》里,男主托尼被害,女主却活了下来。
作家可以选择保留或是舍去其中的元素。就像伯内特的改编作品《小公主》。伯内特把《灰姑娘》中的一些元素保留在《小公主》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漂亮的小姑娘(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去寄宿学校生活。父亲死后,小姑娘被女校长各种欺负,最后好心的邻居拯救了小女孩,让小女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小公主》中,作者保留了乖巧可爱的小姑娘,苛刻刁钻的继母(女校长),仙女教母(好心邻居),舍去了南瓜马车,水晶鞋和白马王子。同时做出了一些改编,继姐妹变成了闺蜜。
对于读者而言,有熟悉的元素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理解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对比,明白作品的深意。对于作家而言,从经典的作品可以获得更多素材,创作的灵感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了。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搜索一下,看看是否有相似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有类似的元素就可以试着做比较阅读,把熟悉的元素带入当前的新故事中,理解起来就更加轻松了。
主人公很相似,总是“不简单”
每次看电影,一到主人公出场的时候,总是会有不一样的画风,自带BGM的节奏。小说故事也是一样的,主人公的设定就是“不简单”的人物。如果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人物原型其实不多。作家喜欢用一些经典的人物原型进行再塑造。比如吸血鬼的原型,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吸血鬼原型的故事往往是一种象征。
吸血鬼象征是一种吸血主义:利用别人,壮大自己,把自己的欲望凌驾于他人需求之上。吸血鬼代表的是一种自私的人物形象。并不是真正出现了吸血鬼才行,有时,“人类”本身比吸血鬼更可怕。
除了人物原型外,在人物的描写上,主人公往往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么是比一般人好,要么是比一般人差。他(她)的身上总会带点“伤”,比如失明,患病,残疾等等。要相信,作家往往不会让主角平白无故地“伤”。如果主人公带了“伤”,那就得注意了,可能对后面情节发展有影响。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怪人卡西莫多生来就相貌丑陋,但正是这个巴黎最丑的人,展现出所有人没有的善良和慈悲。外表似魔鬼,却行着英雄的义举。雨果用怪人卡西莫多讽刺了那些正常人,看似正常,却如魔鬼般自私邪恶。
当然并非所有的“伤”都有深意,但大多情况,作者会利用特殊的体貌特征,来展现人物性格,或者传达文章的深意。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有戏
中国古代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小说也有相似的讲究。其中“天时”指的是天气季节的变化,“地利”指的是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人和”指的是以人为主的社会环境变化。在解读作品时,我们就需要注意到小说里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在文学作品中,天气是一大要素,可以用来渲染气氛,也可以用来设计情节,或者产生联想。比如下雨了,容易渲染阴郁的气氛,主人公需要避雨就会新的情节产生,雨还会让人想到春天,联想到生命和希望。
在一部作品中,主人公不会一直呆在一个地方。而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主人公产生心境上的变化。书中的地理环境一般指人居住的地方。
“特殊的地方往往催生了特殊的故事”。比如写人物去探险,首先得有个探险的地方。同时地理环境的变化,还可以暗示出作品的主题,情节,象征等等。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或价值,揭露了社会的弊病等。没有作品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在解读时,我们需要代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跟着作者的思路,用那个时代的视角解读。之前不能理解的便可以换种方式理解。
作战最好的状态便是“天时地利人和”,而解读作品时也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理解作品才会有深度和高度,才能告别一看就懵的“晕书”状态。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可见读书的技巧不是一天能练成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一书只是提供一种阅读指南,让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一张“地图”,知道书中有哪些“景点”。而路究竟怎么走,还需要我们加入自己的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