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一篇,我和你分享了,关于达成相互理解的3个小技巧,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个体修身心法,因为实在不太符合,传统对于“技巧”的定义。
真诚地悦纳自己,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任意一点都较难归于“精巧的技术”。
高墙来了
这也是我想说的,关于挡在相互理解这扇大门面前的第一堵高墙: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或同一个概念的定义)可能存在本质的差异。
紧接着的第二堵高墙,是在前一高墙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个体之间容易各执一词、固执己见。
再说第三堵高墙,和之前两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个体自我不够强大,内心不够丰盈。
可以发现,这3堵高墙,无一不是个体的内部矛盾,因此向外寻求解决之道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方为正道。
倘若按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原理,想要从内部打破这个矛盾,显然突破的关键点在于第三堵墙,这正是个体自建的,通往相互理解大门的最强障碍。
关于心法,已在上一篇里阐述明白了,所以在这一篇我想通过个人的一点经验体会来拆解一下高墙。
举个栗子
25岁之前,经常性地和好友在微信里聊天,每每我都能展现出话题终结者的特质,让谈话陷入尴尬。
分析了原因,也通过友情提醒,我发现,主要原因是,每个话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单凭个人经验唇枪舌剑,以至于极容易地忽略了,话题发起者想要传达的观点。
尽管自己一直知道,若是你想要提出相反的见解,就最好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这种迫不及待想要表达自己观点的动作,不仅将话题引向了终结的险境,到头来其实也没有聊出个所以然来。
这就是第一、二堵高墙所展现出来的破坏力,后来我慢慢地学会了,尽量挑选温和的措辞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尽可能地加入可靠的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时尽力先去倾听对方的内心。
不得不说,这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对自己的刻意练习,才慢慢有所成效的体验,所以到今天,我已经可以做到,对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不再先入为主。
当然,这个对个体友好的结果,得益于自己通过深刻体会“事不经历不知难”,强化了心脏,通过阅读,丰盈了内心,而且最好并行这两件事情。
以上就是我对这3堵高墙如何拆解的一点个人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尾声
诚然,世事的共通之处很多,解决了沟通问题,很多时候就会前途一片光明,在那之前,相互理解是你我绕不开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