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三步:让你从空有上进心到拥有行动力
先分享一张学长在出差路上拍的广告:人生就是无数个起落,关键看你有没有飞过!
再分享一点关于行动力方面的干货
1,先说一个观点:
空有上进心≠拖延症,拖延是一种心理习惯,根本无所谓有没有上进心,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心理状态。
而空有上进心,却没有相应行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动。
你想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即使解决了拖延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上进心”和“行动力”之间的问题;
相反的是,我生活里认识的很多牛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点拖延,他们只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不拖延而已。
后台有人留言问我:
“学长,你工作那么忙,还能坚持写公众号,是用了什么时间管理APP?”
“学长,我想改变自己总是做不了行动的问题,很多人给我推荐了番茄工作法,你觉得怎么样?”
我的回答都是:我没用任何APP,我也不觉得这些“XX工作法”“XX软件”多有用。
那些方法和软件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效用有限,因为我清楚的知道:
不管有多少人推荐认同,有多少人做了尝试,最后的结果都会变成用“坚持使用XXX法则/APP”来代替“坚持”本身。
就像是许多企业里的“绩效考核”一样,本来是想用绩效考核激励大家工作,结果很多企业里“绩效考核做的怎么样”,反而成了衡量“绩效”的标准。
一些大公司就是死在这上面了,绩效考核非常完善,一直到公司倒下,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绩效仍然完成的很好,但已经没有意义了。
许多人也是这样,比如我有在朋友圈坚持“扇贝打卡”的同学,坚持了好多天,确实记了很多单词,但根本不知道自己记来干嘛,过一阵工作忙起来没空再去想这事儿,很快就又忘了。
因为我的许多经验都来自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亦然,所以,我将从我这些年的经历和反思中,给大家整理出“三步”走的方法来
2
第一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先弄明白“上进心”是什么。
自小我大概就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但却时不时会陷入到颓唐、消沉的低谷中去,大学里更是彻底选择逃避和颓废,浑浑噩噩地过了好几年。
这些年回头去反思,才想明白,只要是个正常人,大概都会有“上进心”,因为大家都想解决更多问题、过上更好生活、成为更理想的那个人。
但日常生活里,你做的绝大多数事都是和这无关的,你根本不知道你做的哪件事,能让你离你的“上进心”更近,而日复一日毫无变化的生活,会不断消磨斗志,直到再也不想行动。
“上进心”只是一个笼统的想法,要想落实到行动上,你得重新定义一个更具体的目标。
而在这方面,我最独特的经验是:
不要定长目标,要定大目标。
比如前面说过的背单词,你给自己定一个“坚持一年背8000单词”的目标,远远不如定一个“考外交部/出国/当新东方老师所以要背单词”这样的目标有效。
我们想想,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人,能记起的行动力最强、毅力最强的时候,其实往往就是高考、考研和追男神/女神的时候。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目标实现后,给自己人生所带来的改变几乎是颠覆性的。
要想目标能真正起到激励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人生里可能存在的,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巨大机会,并将机会达成的结果定义为“上进”的目标。
3
这样的机会怎样找?我只简单提几个很明显的:
一是制度优势机会。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高考、考研,这都是社会教育制度提供的能改变教育层次、知识结构和人脉资源的巨大机会,称之为现今制度下的“红利”不为过。
与此类似的还有国考、司考之类的,所以我经常建议一些很有想法但基础一般的人去参加国考,考不上也无所谓,但考上了就是命运的转折。
二是行业优势机会。
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兴衰荣辱就在那么几十年间,只要抓住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从里面寻到一星半点机会,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最终都不会差,比如前些年的房地产,这些年的影视文化、互联网。
我一个同学,当年大学里比我还颓废,连课都懒得去上,挂了好多科。毕业后却抓住机会,参与了一个互联网金融创业项目,
现在根本不需要任何激励就疯了一样地工作,更别说什么番茄工作法之类的东西了,因为这个项目一旦上市,他将有机会成为同学里第一个身家过千万的人
三是专业优势机会。
我的好友,缺月梧桐大神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画家当操盘手”的故事。
他认识的一个小画家毕业于XX美院,但却一直对金融有兴趣,而且一直坚持自学金融,最后真的通过长期混迹金融圈,找到一个机会成功转行当了操盘手(具体过程很曲折)。
所谓的专业优势,就是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过去的基础是什么样的,你只要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专业所长,就盯着这个专业里的机会去找,
一个能充分发挥你专业优势的机会,也一定是一个能让你主动采取各种行动的机会(看看那些通过各种唱歌选秀改变命运的人……或者周某某、王某某等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人……)。
4
第二步,我们再来说说行动
在我看来,当你建立了目标之后,所谓的行动就是在你和目标之间建立“清晰路径”的一连串事件。
除此外你做的其他事,比如日常生活里的各种吃喝拉撒,都只是满足你基本需求的东西了,只要“路径”上的事情不耽搁,其他方面拖不拖延纯粹看个人习惯。
而这样的行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服务于目标的短期行动。
比如大学毕业时,我们定的目标是去一家知名外企,那么直接的行动就包括:
广泛收集各类外企基本信息(什么行业,在中国的分布,薪酬待遇等等)、了解各类外企招聘基本流程和要求(历年笔试内容、群面都有什么特点)、精心制作简历、参加笔试面试等等。
又比如一个专长唱歌的人找到了参加“中国新歌声”的机会,短期的行动就包括录制小样、报名参赛,通过后要去选歌、编曲、找一些人多的场合练现场体验等等。
基本上,只要你找到了足以激发你斗志的机会,重新定义了目标,就不难去找出类似这样的行动。
唯一的问题只是,有些行动有效,有些行动没那么有效。
并不是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就一定能达成机会,否则成功的终点处早已人满为患了。
5
所以,我想强调的另一个独特经验就是:只要你真的去行动了,即使最终的大目标没有实现,这也会成为你未下一次机会做准备的“长期行动”。
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类行动,即间接影响目标的长期行动。
仍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找工作为例,等你做了以上直接准备后可能会发现,你这些行动根本就没有用。
因为很多知名外企要求绩点(而你过去四年根本没有学习),还有一些外企要求学生干部(而你压根没参加过学生社团),至于面试现场的语言表达、体现出的形象气质,更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
长期的行动对你现在定义的目标或者未来能找到的机会,看起来没有任何直接效果,
比如你现在练健身、在知乎上坚持写答案、每天努力看书,但当你有一天真正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却可能提供极大的助力。
比如我曾多次分享过的,当年我毕业去央企面试的时候,不管是学习成绩、大学里获的荣誉、参加过的学生社团,都没有明显优势,只能帮我勉强过了简历关而已。
最终让我脱颖而出的,只有两个:
一是看的书和写的文章,这是我大学颓废生活里唯一坚持做的事情;
二是现场面试答题,这是我大一参加辩论留下的后遗症,后来也偶尔会看各类辩论赛或电视台的主持大赛,到毕业前夕临时捡起来,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所以事半功倍。
然而,这种长期行动又是最消磨人斗志的,比如我们都知道读书这件事对自己以后肯定有好处,但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呢?
所以,这也是我想说的最后一步的意义所在。
6
第三步,建立补偿机制。
人类动物性的一面,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去做一些即时性的事情,比如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想姑娘了就XXX一发……
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激励,也不需要定目标、定计划,说干就干,干得还很起劲。
而“上进心”所期待实现的目标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难就难在结果不是即时可见的,甚至有很大几率是实现不了的。
所以,从理论上讲,这是很反“生物性”的事情。
但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我们不仅会去实现眼前的满足,还会去思考未来的事情,甚至为了未来更大的满足而牺牲眼前的满足。
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和自己的“生物性”做斗争。
生物性告诉我们“别费劲了,去玩游戏吧”“好累啊,明天睡个懒觉吧”“朋友聚会真happy,不想参加都不行”……
但上进心又不断提醒我们“不能玩游戏,你还想出任CEO呢”“想要迎娶白富美,就别TM睡了,赶紧起来学习”“朋友聚会浪费时间,不如用来跑跑步健健身”……
如果我们不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来协调,光是这两者的斗争就足以消磨我们为数不多的斗志和毅力了。
7
在这方面,我独特的经验就是:建立补偿机制
因为未来更大的目标需要牺牲当前巨大的利益,就需要在这中间进行自我补偿,欺骗自己的“生物性”。
通俗来讲,大概就是扇一个耳光,给一颗糖吃。
其实就是进三步的同时,允许自己退一步。
比如我一个同学当年考研,每周总会固定一天找我们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另一个同学更直接,疯狂复习几天后就会带着女友去外面更疯狂一次……
借助补偿机制,可以让你的长期行动变得不那么痛苦。
8
总结下,从“定义目标”到“采取行动”再到“补偿机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也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思考。
再次提醒下:这个逻辑链条里,最难的是“定义目标”,而最容易实现的是“补偿机制”。
很多教你提高行动力的软件和方法,其实都是在教你一些建立补偿机制,比如让大家监督自己学习,每成功一件事情就要奖励自己如何如何。
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简单又直接。
但如果以为这样就能实现目标,无异于本末倒置。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精力花了不少,发现自己只是原地踏步,而自己期望的更好的人生离自己却越来越远,那种失望和麻木才是终结“上进心”最可怕的武器。
所以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牛逼的人物,根本不用假借外物。
他的内心里,拥有最终极的激励武器。
这个武器叫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