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假期时和朋友小聚,聊到北京的房价和高压的生活,朋友无不感叹地说,早知道这里生活得这么艰难,当年就不要来北京了。
我微微有些吃惊,你这样一个成功人士,怎么说出这么消极的话?
朋友反问我,你呢?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我一时间有些愣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朋友微微一笑,沉默就代表我说对了。
从三里屯的咖啡店窗外望出去,这里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无数穿着时髦的人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匆匆走过,有情侣相互拥抱依偎,有朋友彼此闲谈,也有更多的人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我轻轻地说,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容易啊。
有时我有些疑惑,太多人对于得到的执念,远远大于把握当下,许是人们被灌输成了不停追赶的路人,有时甚至像相互猎杀的动物。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永远都是这个世界的生存准则。
朋友有些悲观地说,或许不应该那么拼那么抢,到头来也许什么都得不到,凭白有了诸多的遗憾。
我说,也许正是我们太过后知后觉,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已经在不停追赶的路上被丢弃了,也或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说完这句话我突然开始反省自己,那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我们都对成功者有近乎狂热的崇拜,因为他们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接受着四海八荒的荣誉和掌声,于是自己也跟随大流不由自主地仰头感叹,真好啊。
又有人喜欢分析成功的因素,幸运总是被忽略到理所当然,而不幸却总会被放大成命运的不公,人都是这样子吧。
一面羡慕别人光鲜的生活,一面感慨自己的不尽如人意。
2
前一段时间和客户去体验飞行驾驶,算是圆了自己开飞机的梦想,当我从机舱里俯视盘踞在山脊中绵延的长城,随口感叹道:人多伟大啊,竟然能造出这么庞大的东西。
客户微微一笑,但你看看在长城脚下的人,他们同样也很渺小啊。
一群群,一簇簇,像是蚂蚁一样,他们带着红色的棒球帽,拿着手机和相机拍照,导游对着喇叭扯着嗓子喊十分钟后集合,人们走马观花,走肾不走心地匆匆一瞥,然后又集体前往下一个旅游景点。
当年被用来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现在成为了人们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曾经有句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可就算是到了长城,你也不过是你而已。
人的自我内省需要有参照物,每天奔忙在这座城市,完成工作安稳生活,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无非是鸡毛蒜皮,郁郁寡欢。
而一旦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或以更加渺小的姿态环顾世界,或以上帝的角度俯瞰众生,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苍茫感。
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细节:一个成功者站在自己费尽心力打造的商业帝国里,站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顶层,俯瞰这座城市,要么觉得自己无比伟大,要么觉得自己格外渺小。
之前我觉得这种描写太过矫情,但现在想来,却是格外真实的体验。
人要把自己摆对位置,不仅仅是心态上的端正和平衡,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周遭的一切,包括赞许和诋毁,还有成功和失败。
能够处理好失败,能就享受成功,能够微笑面对诋毁,就能平淡接受赞许。
我们都为自己或他人失去过很多,经历是丰富自己的内在,同样也是掩耳盗铃以为成长的必然,用获得来自我安慰失去的偶然性,却不明白失去往往是自己的失态。
人生来就不会在当下明白诸多的因果,只有在经历过之后,才一次次的瞻前顾后。
乐观也罢,悲观也罢,无非是一时兴起的情绪,我们所崇拜的成功者,不是不懂这些,只是他们早已学会不露声色地将这些自我消化,化骨绵掌打太极的功力达到了十级。
人总会遇到一些节点,停在选择的分岔路口,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样做是否值得?会不会结果比现在更糟?
旁观者永远不会懂得这些如鲠在喉的感觉,唯有自己,才能冷暖自知。
3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野蛮生长的人,但我有时也会害怕,我想不按常理出牌,也担心承担莽撞带来的后果,于是,我逐渐变成了一个患得患失的人。
最近在追一部剧,里面的高知人物说,一个患得患失的人,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
我觉得他在说我。
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时,它的模样会格外完美,但得到后才发现其实也有瑕疵,只是执念带着滤镜,和回忆类似,源于美好,却终结于现实。
坦白说,生活在异乡,无论有多少财富,无论有多么成功,越是在高处,就越有战战兢兢的感觉,越会如履薄冰,虽不至于时刻担惊受怕,却依然像是一只惊弓之鸟。
因为得到的多了,就担心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够,怕没有办法去承载生命之获得,而又把失去看得格外重,于是就变得畏首畏尾,这是现在流行的都市病。
我从不奢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成功者,自认也努力过许多年,但也不过如此而已,成功带有偶然性,更有我们无法预知的条件,坦白说,我早就明白自己是什么货色。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我幸运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想要野蛮生长的野心,我成功的是又将这种经验作为了可以推广和普及的生活状态。
于是,我曾经近乎挑唆地劝身边一切不安分的人远走他乡,甚至带领着许多人开始了跌跌撞撞的试探,而当我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半成品后,我承认,我是后悔的。
但我后悔的不是像朋友所说的当年背井离乡,我后悔的是我没能为自己现在的执着找到一个更合理的理由。
你或许还不明白,单纯靠着初心,单纯靠着做自己,是没办法撑过一辈子的。
越是走得越远,你的初心,你的自我,就变得越无足轻重。
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在这路上,愿意为你所想的生活,走得有多远,能够付出什么。
4
你要明白,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其实内心一直都会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这一生都无法让自己饱和。
因为人永远是不知足的生物,失去的想重来,得到了要更多,而世间万物,没有几件事可以让你暂时处于思想上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往前走,才能一直填充自己渴望的心。
曾看过一个说法,正是人类的贪欲和懒惰,才使得科技和社会的大进步,想来不无道理,只是我一直在想,世界的进步源于人们的控制欲,那作为所谓的主宰者,要为它最终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54年版)中,作者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弊端性源于物种劣根,可以视而不见,但却依然存在,弊端的问题被忽视,其实是人的自大造成的。
个人与群体的迥异之分,就在于自我和大局的意识过渡差异,自我往往带有狭隘,大局又是狭隘的共同属性。那从这一点看,我们归根结底,都是自私的人。
人是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的——从茫茫宇宙而言——人无非是历史中非常特殊且短暂的存在,生命远远不及楼下的一棵树。
但人的自大又源于是人种植了这棵树,就被认为是人赋予了这棵树生命,于是就能主宰它的生死,但我们其实很少意识到,这棵树无论是否栽种,它都能够存活,只是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已。
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看过越多书,写过越多字,我却越来越觉得唯心要比唯物更加让人警醒,因为一旦由心出发,就带着主观,而唯物却理智但残酷。
人毕竟都是主观的,你现在得到,源于你主观的努力,你的所有错失和遗憾,也是你主观的放弃。纵然从时间横向来看,客观占据了主导,但所谓的客观,也是主观上的认定。
拗口的理论不用多谈,只是我已不再执着于扮演一个别人羡慕的角色,人活短短几十年,或好或歹,或生或死,看似由自己决定,却无法精准到某一个定点。
有句话说,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我却不赞同,得到是侥幸是自我的托词,失去为人生更是遗憾的借口,得到为果,之前必定种下过因,失去即是错过,错过的都不再是你的。
能够得到的才是人生,目前才是时间里你最应该享受的当下。
沉默倔强,远走他乡,失而复得,重返故里。这或许是我最终的人生路线,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惑,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他乡。
这一年春光恰好来到,冬天和雪花也不会迟到,日光和温度不必趁早,相聚别离,蹉跎遗憾,都只是刚刚好。
人再伟大,也无法改变四季,人再渺小,也终究活在这里。
有酒有故事,不如有家有个他,单枪匹马走天涯,最终都要回到家。
我得到的都不是侥幸,我失去的都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