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意涵编辑
“己”既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宇宙意义上立论的;也是事实上是我们认为生命个体即是个“己”。 所谓“己”应该分三个框架——“理”,“物”,“心”,其中以“物”为载体而有“理”与“心”,此三者不即不离,浑然一体。[1]
一、宇宙论的己
作为“己”这一个体而言其是“一己一宇宙”,但是这个“己”又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其必然要和周围的“己”发生联系,所以称为“万己万宇宙”。不过这个命题还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就是说不同层面“己”的系统之间,有主宰与被主宰,有“总己”也有“细分的己”。当讲“一己一宇宙”的时候,从“总己”的方面讲,是一个整体的宇宙。但这一个“总己”又包含万有之存在,所以我们又说“万己万宇宙”。其次,从另外一方面,我们说这个“己”乃是万有根源处,无可复问其所以然,为己而已。这个“己”意思乃是要表达“己”就是一种发动力,是宇宙万有之根源,之所以然。这个“己”落到最实处便是从心中之“己”处表达。而这种上下通达的一个轨迹与总则就是“道”。[1]
二、生命的己
“生命”二字本来就有两个内涵:一是所谓“生生不已”的“生”,如《易经·系辞下》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一是《诗经》里面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是“性”的意思。 “生命”二字做了动感、静感两个向度的分解,动感含义的分解是表征着一种过程,是一种阶段,其是化生明融变化的,是发生而圆融的一种逻辑脉络;静感的“性命”的路向,这表现为一种结构。
三、理、心、物的己
己”其实是个“理根”,即所谓“理之根本”之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和“己学”里面“心”“理”“物”结构的“理”是有区别的。这里“己”即“理根”的“理”,其乃是一种原理根源的意思。再次,“己”有所谓的“生理之己”和“心理之己”的区分,“生理之己”就是活脱脱“物之己”;而所谓“心理之己”就是“心”与“理”的一种包容,也就是“物之己”,“心之己”,“理之己”的一个圆融。[1]
以本体中物、心、理之构造肌理的浑然,却非是物与心与理的彼此悬隔与疏远,乃是物即心即理的呈现之表达。亦即,盖是物(材料、气质)之心(功能、活动),心(功能、活动)之物(材料、气质),谓之物(材料、气质)即心(功能、活动);心(功能、活动)之理(秩序、条理),理(秩序、条理)之心(功能、活动),谓之心(功能、活动)即理(秩序、条理);物(材料、气质)之理(秩序、条理),理(秩序、条理)之物(材料、气质),谓之物(材料、气质)即理(秩序、条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