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很怕自己不够优秀,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那时候学校很流行一句励志名言“比、学、赶、帮、超”,这种传统教育通过比较激励的方式让孩子竞争,以达到某种设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
记得初三的时候备战中考,班主任老师给大家一个作业是写写班上的同学你打算超过谁。这种行为现在看来是极端落后的不明智的方式,当时却被认为是正当的合理的手段。我当时是班上,唯二避开这个同伴攻击圈套的学生。我写的竞争对手是我自己。
现在看来,我从那时候就在思想中萌芽了“合作”意识。所以在不断的升学,不断从小的城市小的学校升级的大的城市、大的学校的过程中,我的心态调整的很快。从习惯第一名,最优秀,到做一个优秀学校里的平凡人,有自我特色的人,欣赏和保有自己的特色,让我在大学里生活的很精彩。
读硕士项目的时候,这种周围都是优秀人物的感觉更甚。我是年轻被碾压的那一个。我的同学们都太厉害啦,有已经国外留学硕士回来的、外企资深律师、律所资深合伙人、英文8级拿奖学金的、资深优秀法官......我其实也尝尝害怕自己窘迫的英文露馅儿,只能专注努力的跟上全英文的授课节奏。我就是在这样的一开始完全听不懂课的先天不足中,竟然也顺利毕业了。尤其是去美国本校学习的三个月,一个上法庭向美国法官答辩的活动,一个全英文模拟法庭的辩护,如果没有优秀同学的示范、帮助、讲解,天知道我怎么通过。那之后,我非常认可,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自己会被带动和提升。
现在对自己女儿的教育上,我是非常赞成,“发展完全的人格”这一目标的,自己不断的进步,对自己积极的认知,远比和同伴比较排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让这种才能充分的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欣赏别人的优势,更多地去和他人合作,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害怕和优秀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