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出去了,家里老人通常都交代要干事少说话,警惕祸从口出,然而,错!
这几天看到某公众号推的文章《命里的钱,都是有定数的》,看过之后,深以为然:甚至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文章以不善表达,只知道埋头苦干,在单位无存在感的人被裁员,走之后,原公司系统无法运转又不得不再请回来的事,在一个人日夜加班修复系统时,被领导发现了闪光点,讲述这段见闻的主管感慨:这样的人,就算不能飞黄腾达,也迟早会梦想成真,得偿所愿吧。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留言区:
令人扎心的是,留言区一个高赞评论说:“你错了,这样的人不会成就任何事,他只会被压榨。”
“成就事业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另一个是凭借前者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
“他只拥有前者。”
这是一个勤奋、细心,有技术,又极具责任心的好员工得到的结果。
我们小时候常常被教导,叫“天道酬勤”。
意思是说,你只要本本分分,勤奋踏实干,做好自己的事情,总有一天老天就一定会狠狠犒赏你。
是这样吗?文字又举一例:
大学同学,毕业多年,频频跳槽。
大家都知道,偶尔跳槽是好事,但工作六年跳槽八次,对个人发展肯定有影响。
但是他灼信一句鸡汤:“不要因为拿着3000块的工资,就只干3000块的活儿,那样你永远只值3000块。”
入职的时候,无论老板给开多少工资,他都不好意思议价,反而安慰自己:只要勤奋努力,做出成果,老板就会看到我的价值,主动升职加薪。
可是他忘记了:“既然给你3000块的工资,你就可以完成5000块的工作,我为什么要给你更多?”
结局毫无例外,老板们几乎没有一个主动给他涨工资,有的也只是象征性地涨那么一点。
他觉得委屈,只好编造各种理由辞职。
抱怨,说自己命不好,遇见的几个老板,统统不像话。
每次辞职的时候,那些老板才终于提出,要把他的工资提高到几个档次。
他们说:“要是你愿意留下来,我给你涨2000块。”
他总算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却碍于颜面,非走不可。
这就导致他不停地换工作,却不能在任何一份工作上长远发展。
还有一个段子:
我们刚刚学英语的时候,每天练习各种对话。
老师为了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死板,就讲——
从前有个人学英语,只会背对话,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他终于出国,有一天不幸遭遇车祸,被压在车底下鲜血直流,奄奄一息。
救援人员关切地大声询问:“How are you ?”(你怎么样?)
而他条件反射式地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呢?)
可想而知,老师讲完这个段子,我们集体哈哈大笑。
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人,跟那个被压在车底下的人一样,即便血流成河,奄奄一息,也不懂得喊疼。
他们习惯了做正确的事,就像习惯了说出符合标准答案的句子:“Fine,thank you,and you ?”
他们懂事,乖巧,积极向上,顾全大局,偏偏不知道怎样表达不满。
只能默默忍耐,直到忍无可忍,才突然爆发,让局面难以挽回。
最后没有赢家。
一个人命里的钱,其实是有定数的
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勤快,却没有比一般人更有钱。
因为金钱这回事,不仅取决于你能赚多少,更取决于你想赚多少。
被动等着金钱眷顾的人,通常赚不到什么钱。
因为他客客气气的脸上分明写着:“嗨,我胃口一点也不大。”
当他把发财暴富看做奢望,只求全家温饱的时候,现实只会不断试探,步步紧逼,看他是不是能吃得更少一点。
他可能沦落到最后,连温饱都成了奢望。
而那些野心勃勃,不知满足的人呢,他们很少觉得羞愧,总想把更多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否则就忍不住嚷嚷:“这不公平!”
期间自然也会遭受不少拒绝、嘲讽,甚至谩骂。
可通过一次次的博弈,他们最终会找到自己收入的最上限,而不是守着最下限安贫乐道。
渐渐地,他会通过金钱的积累,而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话语权。
他的每一份银行流水,都会像成绩单一样,证明他的价值,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贫富强弱,就是这样产生。
人们通常以为,一个人值多少钱,他就能赚到多少钱。
而很多时候,真相却是:一个人能赚到多少钱,他就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