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暖的冬日中午,利用等待朋友到来的空隙,我走进了相邻的书城。经过短时的彷徨,找到了我所喜爱的中国文学柜。透过高大并排的书架,一本熟悉的书籍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路遥的成名作《人生》。
我旋即从书架上抽出,品味着腰封上马云和贾樟柯评论《人生》一书对其命运影响的文字.其实《人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些名人,也包括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平凡的人,甚至整整一代告别农村、走进城市、见证中国经济腾飞的人。
二十多年前初读《人生》那爱不释手的情景再现眼前……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个春风已拂却并未满眼春的偏远小镇,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孕育着春天气息的山村。
有人用另类幽默来讴歌当地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翻了一番,拐了一个弯,人平一角三,买不到一包骚公鸡的烟(注:骚公鸡为当地群众对武汉卷烟厂生产的大公鸡牌香烟的俗称,当时的售价是一角五分一包)”。
在那样的经济环境中,如果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订阅或者购买报刊杂志还真会有挠心撕肺般的疼痛――买不起呀!好在单位有报刊费可供我支配,如是我的床头上便有了《青年文摘》、《小说月报》、《收获》等月刊。
深圳的春天始于1979,中国农业的春天始于1982,那一年,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了新宪法。也就在那个春天,我收到了刊载路遥《人生》的《收获》。十几万字我一夜读完,虽然灯光昏暗,腹中空空,但睡意全无,浮想联翩……
与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相比,我是幸运的。虽然高中毕业时社会上流行的是推荐上大学,没有高考,加上早我毕业的哥哥已在民办教师岗位,务农便成为我唯一的出路。
但恢复高考让我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用加林到抗洪一线采写通讯的拚劲,在农忙的小憩中思考,在修水利的茅棚中夜战,利用母校给我的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中学的课程,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问号拉成感叹号。我抓住了那根稻草,实现了惊险的跳跃,给了母亲一个惊喜.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与我相比,他也是幸运的。虽然我们一样都出生在贫穷的农家,靠“鸡屁股换盐”,靠父母的省吃俭用才读完高中,但加林是家里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其娇生惯养的一面,几乎没有从事过繁重的农业劳动;我同样享受父母的关爱,幸福地成长,但由于兄弟姐妹众多,上学和争工分同时起步,成为陪伴我少年时光的两大法宝。
加林到县城去读了三年高中,有比我更早了解和体验城里人生活方式的经历,尽管那个县城并不发达;我呢?是靠夜幕的掩护才躲过兄长的驱赶,悄悄地跟踪才有了第一次与县城的面对面,直到那纸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通知到来,我才真正跳过那曾让我魂牵梦绕的县城。
加林有一个能让别人主动帮其开后门、让他离开黄土地的叔父;而我的双亲只能把我哺养成人,他们永远改变不了我的农民身份,我的兄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祈祷上帝对我保佑。
加林有真心爱慕他、体谅他、祝福他的农家姑娘“小芳”,有真心帮助他、关心他、爱护他的同族前辈;而我,因在村里为小姓,更多的是把我赶到水利工地、凑足地球修理工人数的生产队长,以及对我持审慎态度的乡邻.
我与加林的最大区别,也许是他比我成熟,有些爱慕虚荣、追求罗曼蒂克、幻想平步青云,希望早日逃脱养育他的黄土地;我呢,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知足常乐的人,我深爱养育过我的故土,认为毕业不能分回到家乡工作是一大遗憾,还为调回故乡工作做过努力,时至今日仍有退休后回故乡种菜养老的夙愿。
不过加林绝非等闲之辈,我对他起浮的人生充满敬畏,当然也少不了些许遗憾。但我相信,如果真有高加林,以他的才气,早已坐上某省会报刊的副主编或主编的高位了,那喜欢恶作剧的黄小姐也许还不配陪伴在他的左右……
口袋里的手机一阵震动,接踵而来的是马头琴凑出的《天堂》乐曲,原来是朋友催促我到达指定地点的来电。我收回思绪,决定收藏这本影响过我,也影响了同时代人的再版书,回家后重读,去寻找逝去的梦想。
2010年元月15日初稿
2019年4月15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