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乃至家庭教育里,学生挑食常被视作“大敌”,一旦孩子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抗拒,家长和老师便忧心忡忡,担心营养缺口会导致孩子发育不良。为了营养均衡,他们苦口婆心,甚至威逼利诱孩子咽下那些不喜欢的食物,仿佛挑食会直接通向健康危机。但这,或许是个伪命题。
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这五大营养素,获取途径并非单一。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的南瓜、橙子同样能补充;不碰菠菜,西兰花也能提供相似营养成分。只要合理搭配,食物“黑名单”并不会真正影响成长大局。
深究学生挑食缘由,除少数因生理缺陷,如特定酶缺乏影响代谢、导致对个别食物不耐受外,更多指向食堂或家庭厨艺短板。学校食堂为图方便,炒菜精简、炖菜居多。以排骨为例,孩子偏爱工序繁杂、耗时久的糖醋排骨,大锅饭却因人力时间成本,常供应简易炖排骨。而生排骨处理粗糙,血水残留、腥味难除,入口体验差,孩子自然难以下咽。与其强制孩子适应不佳口味,提升厨师烹饪技艺才是正解,从食材精细处理到烹饪方式多元优化,美味不愁挑食。
再论“吃苦”,传统观念把强吃不爱食物与吃苦精神划等号,认为这能磨炼孩子意志。可吃苦本意是在困境中坚守、砥砺奋进,是面对学业瓶颈、运动极限时的咬牙坚持,是为梦想披星戴月的恒心。逼孩子吞咽厌恶食物,只是机械克服味觉抵触,于精神成长无益,更似一场服从性“测验”,易引发逆反,背离教育初衷。
杜绝食物浪费,根源不在强扭孩子意愿,而在源头优化。提升厨艺、丰富菜品、科普营养搭配,让每一餐成为享受,孩子自会欣然光盘,成长之路,也应在理解、引导下,让孩子自愿踏上磨砺征程,而非在“伪吃苦”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