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似乎特别擅长造神书。1997年的《数字化生存》,2001年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到2010年的《失控》。2016年,创投圈的新宠《人类简史》横空出世,这本奥巴马、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都亲自推荐的书,一下子席卷中国创投圈,收获无数大佬追捧,并迅速风靡全国。《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中文版累计超500万册!
在我看《人类简史》的时候,这本书已经不再是最初风靡时的压倒性好好评。虽然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但对于畅销书总是有种骨子里透出来的警惕。于是我找了好些批判性文章看,希望找到有趣的反驳。但令人失望的是,大部分都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竟让我反过来有些同情作者了。
一、过度简化的逻辑
《人类简史》被批评最多的一点,可能就是简化逻辑了。
自然科学追求简洁之美,但在社会科学里,过于简单往往会成为原罪。也许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答案,而社会科学追求的是平衡。
社会科学里很多研究恰恰就是以简化的逻辑推导作为研究起点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因素起了作用。不从简化开始,怎么研究呢?一个常见的研究路径是,以假设来简化,推导基本框架,作为研究起点,之后通过打破假设,发展学科的分支。
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完美市场,这在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若不构造一个完美的市场,可能连供求理论都得不出来,毕竟在现实市场中,供求与价格背离的情况不要太多。我甚至认为,经济学能成为社会科学里一个相对比较「硬」的学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精妙绝伦的假设,理性人假设被争论了这么久,依旧没人能否认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从一个简化的逻辑谈起,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社会科学著作的作者会看似斩钉截铁地说什么因素导致了怎样的结果,但大抵没有作者会傲慢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全部。《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以相当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差异的影响,但他也否认自己是地理决定论者。所以,读社科类比较严肃的著作,默认作者说的不是全部因素,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尊重了。
不少人会用《枪炮、病菌与钢铁》与《人类简史》比较,认为赫拉利没有讨论地理等因素。但是,这两本书探讨的完全是不一样的问题。《枪炮》讨论地理因素影响,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同一人种。而赫拉利要论证智人为何成为唯一生存下来的人类物种,首先谈人种间的差异,似乎也没啥毛病。甚至在这一议题下,地理因素有没有那么重要,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大量观点非原创
很多人批评《人类简史》吸收了大量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观点,存在大量重复论证。我是先看的《枪炮》,虽然确实有很多眼熟之处。但是,并没有觉得有太多观点上的重复。《枪炮》探讨的问题是地理差异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差异,而《人类简史》讨论的是智人为什么能从所有人种中脱颖而出,并最后走向「神人」。
至于虚构的观念,也确不是原创。 1983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就提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但是,用虚构故事来解释人类从一种普通的动物走上食物链的顶端,这应该是原创的。观点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基于前人理论的创新,这真的不算是可以批判的点。哪怕真的只是原有观点的整合,也是有价值的。
三、技术决定论下的未来
赫拉利在各种场合都申明自己并非预言家,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让人们保持警惕。但就是有人纠住这一点不放,指责他过度傲慢。
事实上,就目前可见的各种因素来说,技术对未来的影响可能确实是最大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甚至未来智人的故事可能也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来技术的变化很有可能是先于思想的;二来目前的信息不太好来预测未来人类思想层面的变化。所以,把技术单揪出来考虑,确实也是思维之所限,不代表这么思考是有问题的。
技术不能决定一切,但技术太重要了,从技术角度去探讨未来并不算技术决定论,只是思考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已。
《人类简史》的观点正确吗?鉴于目前可得研究成果的有限性,可能不是那么正确。但只要是可证伪的,就是可以探讨的。似乎目前很多批判是情感层面的,而非理智思考的产物,有的批判依据居然是赫拉利把人类把生命想简单了。这就很头痛了,因为没有办法反驳呀?谁能触摸生命的复杂呢?
批判不等于就批判性思考了,先把作者的观点搞清楚,才能来谈批判性思维。目前网上大量的都是对农业革命和性别不平等起源观点的批判。前者是个价值判断问题,值得探讨,但可能并不存在标准答案,后者其实作者只是列举了目前已有的几种观点,书中也说了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真正对于虚幻故事这一核心观点的批判反而凤毛麟角。之前有看到知乎上有一个高一学生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