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杜甫,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我们也从小学到大。李白被人评价“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因为李白不仅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而且他潇洒自如的性格也深得大众的喜欢。而杜甫与李白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就在对李白的评价之后,又加了一句对杜甫的评价:“眉头一皱,有添半个乱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与李白是有很大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杜甫。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唐朝颇有名气的诗人,杜审言去世不到几年,杜甫就出生了,小的时候会受到家里的一些影响,杜甫就曾说过:“诗乃吾家事。”
在《壮游》这首诗中杜甫写道:
往昔十四五,出游瀚墨场。
斯文崔魏图,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青少年时期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志向,思想比较早熟,喜欢和有思想、有理想、有作为的人结交朋友,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清高。
另外一首《望岳》是诗人参加贡举考试不幸落榜,在齐赵一带四处漫游来到泰山时写下的,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有着明确的方向,志存高远,信心十足,又充满豪气。与我们现在青少年拥有的赚大钱,做一个什么职业的志向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时期的杜甫,用他诗中的一句话形容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从他这个时期写的诗当中也不难体会“放荡”与“轻狂”。
很快,他就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寻找做官之路,去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中,作者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梦,渴望通过做帝王师,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希望韦左丞可以举荐一下自己。“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时的杜甫试图向达官贵人那里寻找机会,看起来身份是那么的卑贱,可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他有更大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它不像李白一生都那么洒脱,哪怕是不得志也给人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感觉,李白也会有他的愁,但通过饮酒写诗等方式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排解,等杜甫的愁感觉比李白更深沉,对儒家思想也比李白要更坚定一些,因为李白也受到了一些道家的影响,杜甫面对儒家的政治思想,绝不轻易放弃,只要有机会,便会全力以赴。
在《兵车行》当中,因为“吾皇开边意未已”所以“点行频”,作者对皇帝这种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导致百姓苦不堪言的行为极其的反对与厌恶。杜甫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需要与帝王合作的,但绝不是盲目跟随,强调“民为重,君为轻”。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都是在为黎明百姓着想。
这就到了杜甫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好像是一个预言家一样,他在之前的诗中就曾写道过,当时官僚系统的腐败,百姓的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结果,安禄山和史思明没过多久就发动了叛乱,安史之乱到来了。
在《悲陈陶》一诗中杜甫写到: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涛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剑,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战场血流成河“四万义军同日死”“血洗剑”的残酷,与胡人得胜的喜悦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正出唐朝败得有多惨,老百姓的生活有多么的苦,最后一句也表达了诗人盼望着帝王可以带军收复长安的心情。此时,诗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与《兵车行》截然不同,之前的战争完全是帝王出于个人的名利而战,而此次却是为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而战,不然就会失去自己的祖国,醉作者是支持这场正义的战争的,他希望自己祖国的军队可以重新收复长安,回到以前的盛唐气象。
可历史总是像故事一样一波三折,长安没有守住,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出了国破之后的荒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写出作者为了这个国家愁到了极致的状态,这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忧小愁,而是一种忧国忧天下的大愁。
长安没有守住杜甫,希望去甘肃投靠唐肃宗,结果半路被叛军俘虏,不过杜甫只是一个很小的官职,不像王维那样的大官,被俘之后严格管理,杜甫在长安城当中还是相对自由的,杜甫趁叛军不注意,逃了出来,找到了唐肃宗那里。唐肃宗见杜甫来投靠自己,非常感动,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位,虽然不大,但杜甫总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了。还没干几天,举荐杜甫的房管就出了事,杜甫直言上书,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参军,这个官位实际上没有什么实权,无聊之下杜甫就回了一趟老家。
回老家期间,杜甫还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写出了当时国家的情况,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困苦,也表达了自己对老百姓的忧。因为他诗中对国家情况的描写都那么的真实,所以就有人说要想要了解唐朝当时的历史,看杜甫的诗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的诗被后人称作“诗史”。
不过,此时的杜甫做官的梦想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在《无家别》当中,杜甫发出了他的呐喊“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杜甫在控诉官场的混乱和整个唐朝官僚系统的腐败。杜甫现在做官是做不成了,但他依然有很多选择:像道家那样隐居、靠讨好皇帝求得一官半职、做一个只为自己小家的小老百姓……但这些杜甫通通没有选择,对儒家思想的忠实崇尚者,杜甫选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的人生迎来了第四阶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从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晚年的漂泊、无依无靠。杜甫在成都那几年,靠朋友接济生活的还算不错,有了自己的小草堂,也是在那个时期写下《春夜喜雨》这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诗歌。可好景不长,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呜呼屋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小草屋被狂风吹散了,前面他有着对自己一家人寒冬生活的担忧,等到后面杜甫担忧的是,天下所有的寒士,是将自己的小忧小愁小孤独与忧天下的大忧大愁融为了一体,仿佛将天下的忧愁都纳入自己的心中,愁到了极致。这也是杜甫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原因。
朱熹就曾说过,诸葛亮、范仲淹、还有杜甫等五人是真君子,这五个人当中除了杜甫都是担任高官,只有杜甫是一介布衣,足可见他的伟大。杜甫去世后很多年,他的诗歌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他去世之前,实际上名声很小,但他在之前写给李白的诗当中却说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句话看似是写给李白的,但李白去世之前,实际上他已经非常的有名,所以这句话更像是说给他自己的,杜甫再一次预言成真,他真的被后人所铭记了,成为了“千秋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