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杯这个“恶习”,是出国之后才逐渐染上的。在国内生活时,喝一杯可以指喝杯水,也可以是茶或果汁。但国外,大多是喝杯咖啡或来杯酒。在英国,还可以是喝茶。
我是在英国学会喝咖啡和啤酒的。当时我选择了一个集体公寓楼,和其他来自约三十多个国家的人住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每个人都住单间,大约有8个卫生间和一个超大的公共厨房和餐厅。每天早上和晚上是人最集中的时候。
在这小联合国里,找到吃饭的伴儿还挺重要。而要有伴儿,除了要不定期地参加一些舍友们组织的互动,比如聚餐、男女足球混合赛等,还要踊跃参与心血来潮的“喝一杯”的小聚。
街角有一家咖啡厅。每次我们说喝一杯时,常常就指的去那儿坐一会儿。我开始时并不太理解,如果要喝,为何不去超市把啤酒买回来,放在餐厅的冰箱里,省钱量又多。但跟着去了几次后,我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在餐厅喝时,大家可以穿着睡衣、运动衣。而一旦说了去咖啡厅,女孩儿们都会稍微化个淡妆,收拾一下才去。在餐厅喝的啤酒,大多是佐餐的,而去咖啡厅,就多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暧昧氛围。
吧台的姑娘和小伙可以时不时来几句冷幽默,不管好不好笑,你都会忍不住笑。打扮后的舍友们在咖啡馆坐定后,也开始摆出风情万种的姿势,神彩飞扬。咖啡厅的氛围只有在咖啡厅,才有。这里可以谈笑、调情,还可以一醉方休。
每次去咖啡厅,我会点一杯拿铁。宿舍的的咖啡机,是做不出这么好的味道的。喝着拿铁,看着女孩儿小伙们慢慢喝高,调笑,身体也不自觉地贴近。
在英国,喝一杯是社交的一部分。当然,有时也代表不同的意思。
而喝葡萄酒,应该被荷兰的冬天逼出来的。荷兰的冬天又冷又长,没杯酒,夜晚还真的有些难过。
在来荷兰前,我很少喝酒,也无法欣赏酒。然而,漫长而压抑的冬夜,有时来一杯葡萄酒,喝得Tipsy,夜晚会变得好过一些。
事实上,几乎整个欧洲都是热爱葡萄酒的,尤其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老国家。
波德莱尔是这样讴歌葡萄酒的:
“如果葡萄酒从人类生产中消失,我会认为,它会在这个星球的健康和智力造成一种空洞,一种空缺,一种缺陷—这比人们指责葡萄酒所带来的行为过分和不归还要可怕。”
我从不知道,葡萄酒有那么重要。这种意义,只有爱酒的人才能体会吧?
去参加朋友的聚会,酒精饮料、鸡尾酒或者葡萄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party通常始于一个主人特调的开胃酒,终于主人的创意餐后酒。饭可以不用吃饱,但酒喝爽了一定大加分。
两杯下肚,平时面无表情的荷兰人面色变得开始生动起来。他们开始讲笑话、生活的趣事,谈足球、度假,各种奇葩,但很少谈工作。如果有音乐,他们那不协调的肢体也开始随音乐摆动。
意大利的朋友Francesca说,生活需要一杯酒。下班后,一杯葡萄酒会让人放松,心情变好,接下来的一晚上,确实会更容易开心地度过。去意大利,确实常常看到人们悠闲地从中午开始喝,一直到深夜。
法国的朋友Kai从准备晚餐就开始喝,直喝到晚餐结束。如果是周末,在阳光下,他下午就开始来一杯。
而阿根廷来的Iris,我听说她是个酒鬼。因晚上喝得太多,她第二天要睡到中午,然后才慢悠悠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她说,身为一名艺术家,我每天需要一点酒精。
之前全职时,下了班拖着被压榨了8小时的躯壳回到家,有时我会觉得来一杯能让我放松紧张的神经。我的酒量差,两三口就已经可以躺下。辞掉全职后,身心放松,那种需要来一杯的感觉就再也没有了。
我喜欢喝新世界的葡萄酒,带点水果味的。女孩儿们几乎都喜欢来自智利、阿根廷和南非的葡萄酒。
而这几年,整个欧洲的年轻人开始喝带气泡的酒精饮品,比如prosseco,以显示时尚的品味。Prosseco来自意大利,度数一般酒8度左右。比起法国的香槟,这个新宠更加讨年轻人的欢心。
欧洲酒精饮品的种类之繁多,我直到现在还研究不太清楚喝哪一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杯子。家里只备着红酒和香槟杯,其它的酒饮就看心情了。反正,不管用什么来装,最终都还是要下肚的嘛。
现在出门参加聚会或度假,我不会再坚决拒绝来一杯了。偶尔微醺确实会让人有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幻觉。但也就一小杯,喝到在别人讲笑话时笑得起来,又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个度为宜。一点点,能给冬夜带来点温暖,就可以。
如果你来欧洲,路过阿姆了,有机会我们或许可以一起去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