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个对幼儿教育特别痴迷的人,她爱学习,经常参加一些幼儿教育的培训。
昨天,恰巧她老公和孩子一起来接她下班,我搭上她家的便车一起回家,在短短的30分钟车程中,我发现她和孩子的互动充满了智慧。
一上车,看到三岁儿子的那一刻,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来,乐乐,我们还没有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呢!”她亲热的对儿子乐乐说
乐乐虽然没说话,但很配合的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她拿出给孩子刚买的绘本,亲切的说:“乐乐,妈妈买的绘本到了,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乐乐一看到新书非常兴奋,赶紧拿起一本。(我猜想,乐乐在家一定经常看书,要不怎么会对书有如此大的兴趣呢?)
朋友耐心地说:“乐乐,你好像还没和我说什么呢?”
乐乐听了,立刻说:“妈妈,谢谢你帮我把这些书输送回来。”(良好的家教就是当你收获别人馈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感恩,说声谢谢,这一定是通过长时间和孩子交流养成的习惯。)
(为什么乐乐说“谢谢妈妈帮我把这些书输送回来。”而不是说“谢谢妈妈你给我买书呢?”我猜想朋友一定在帮孩子建立一种孩子和家长地位平等的状态,细细品味一下:‘你给我买’这几个字是不是给儿童一种家长高高在上的感受?“你帮我”比“你给我”更让人觉得舒服一些)
朋友和儿子一起看书的封面,在看的时候她就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先引导孩子看封面上的图画并提问:“乐乐,这是什么呢?”
乐乐回答:“这是一个碗,里面有汤,还有个大勺子。”
朋友说:“对!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生气汤》。”还做出搞怪的生气的表情
“《生气汤》!”乐乐重复着
. . . . . .
小孩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一会儿乐乐就被车外的车流和灯火阑珊吸引了。
朋友不慌不忙的说:“乐乐的耳朵累了,需要休息了,是不是?”(当乐乐的专注力不在朋友身上时,朋友并没有埋怨,而是巧妙理由给到孩子,增添了许多童趣。)
乐乐摸摸自己的小耳朵,奶声奶气地说:“乐乐的耳朵累了,需要休息。”又萌又可爱
朋友也把头转向窗外,看着一辆白色超迷你车,感慨的说:“这么小的车也上着牌照呢!”
乐乐听了,把头凑过来:“妈妈,哪一辆车呢?”
朋友并没有直接指给乐乐看,而是说:“来,你趴到妈妈这边来,看看哪一辆车那么小呢?”
(我想当孩子问家长问题时,一般的家长会指给他或告诉他,而朋友并没有这样做,她给孩子自己寻找的机会,自己发现一定比直接告诉他成就感来的更强烈一些!)
乐乐趴在车窗边寻找,他用手指指旁边的一辆橙色的两厢汽车说:“我觉得是这一辆。”(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朋友重复并细化乐乐的话:“乐乐觉得橙色的汽车是小小的车。它有多小呢?”
乐乐伸开双臂扩出一段短小的距离:“有这么小。”
朋友笑着重复乐乐的动作:“乐乐觉得那辆汽车有这么小。”
乐乐点点头也笑了。
. . . .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朋友和孩子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我捕捉到几个特别好的家庭教育的点:
(1)包容孩子一切行为。
(2)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感恩,让“谢谢”成为一种习惯。
(3)孩子是和父母平等的个体,不是“妈妈给我***”而是“妈妈帮我***”
(4)让孩子自己发现比成人的直接给予更能让孩子找到成就感。
(5)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处处有增加孩子知识的机会,重要的是家长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