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老早以前就想读了。这下终于翻完,却被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给哄笑了。大抵老钱总是杨绛先生笔下有“痴气”的顽童,写一部小说,也要调皮地让读者追着琢磨“后事如何”。
可惜老钱没有写下“下回分解”,杨绛女士在做注解的时候也不曾想要替老钱延续故事的精彩。他们许都是断臂的维纳斯最忠实的粉丝,把维纳斯的断臂也化进了小说里,供读者尽享意犹未尽和浮想联翩。
这本书,我在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就觉得越读越有趣,常常一边读一边想,这部小说的读后感要怎么写。看过许多大家对名著经典的解读和分析,总觉得自己写不到那样的高度,不禁惶恐。后来一想,写作于我,是要寻求一步一步的进阶,无法操之过急,更不可妄自菲薄。而且,读完了书,如不写些什么,便总会觉得脑袋空空如也,对书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于是想,还是依照我自己的写法,信笔涂鸦一番,当做梳理。
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有些纨绔风流又老实懦弱的男人,一路品读,总不觉得他个性鲜明,他虽有他的个性,但总是给人一种欠缺火候的感觉。说他纨绔,但他并没有挥霍无度;说他风流,但他对爱情和婚姻有其忠贞;说他老实,他确是不愿以学位骗职,但又总会在某些方面吹嘘。仿似只有在懦弱这个形容词上,他才是刚好的到了火候。假如把他放到现世中来,他其实就是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没有突兀的个性,对不平之事有一股子劲头,却总不敢破釜沉舟,对外,没有强大到保护家人的能力,对内,没有当家做主的强劲,却又一肚子憋屈,不想别人看不起自己,却又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样的人,总会让人觉得他就像一块橡皮泥,任人揉捏,着实不讨喜。
而与他相比,赵辛楣却是一个让人越看越喜欢的人物。他的出场,是一场与鸿渐的对峙,情敌之间无声的厮杀。“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赵辛楣躺在沙发上,含着烟斗,仰面问天花板上挂的电灯道……”,这些简单的描写,让人觉得这是眼高于顶的高傲二世主。而且他与鸿渐言语上的对峙,不知是钱先生故意为之,还是如何,总觉得并不高明。“赵辛楣喉咙里干笑道:‘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瞧瞧,这多么傲慢与无礼,真不讨人欢喜。可是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却一点一点地让人改观。初初读来,总觉得他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二世祖,倚靠家庭势力,才有了那点小成就。后来,看他与鸿渐冰释前嫌,看他与朋友的交往,看他如何在三闾大学游刃有余,看他如何果决地离开三闾大学前往重庆,才惊觉,他真真是一个人物。不仅有学识,有才智,有涵养,更有能力。他总能果断地看清形势,果断地选择留下或离开。然而,他两次的离开都是因为苏小姐,第一次是苏小姐嫁给了曹先生,第二次是因为那个长的很像苏小姐的汪太太,再有能力的人,遇上一个情字,都仿似历了一场情劫。还好,他自有一股子坚韧,从不自暴自弃。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写他的婚后事,但是这么一个善于谋划与果决的人,总觉得他的日子不会过得很糟。
苏小姐,倒是一个出乎料想的角色。她的出场,冷艳清高,一举一动,都是一个大大方方的大家闺秀。原以为,她会保持一种清冷和书卷气,在乱世做一枚兢兢业业的学者,不落于俗世。不曾想,她也不免于争风吃醋,不免于追逐利益。她与鸿渐的爱情线扑朔迷离,本以为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却不曾想,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若是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她该果断转身,带着一身的才华,去做出一番事业来。即便不做事业,在爱情上也应当保持自身的清冷与高贵,保持一种宁错过勿将就的气节。不曾想,她的满腹才华,并未对她的人生带来了和普通女子不一样的光景,她也只是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甚是令人唏嘘。
孙小姐,又是一个意料之外的角色。她初初出现的时候,有一股子单纯与青涩。书的前半部分,写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各个女子莫不聪慧,相互之间暗涌不断。看到她时,以为她会是众多女子之中的一股清流,不娇柔不造作,单纯而低调。不曾想,辛楣眼睛最尖,一眼便看出了这女子的深沉。原以为,她与辛楣最亲,应该会在行走中擦出火花。却没有想到,各种迂回与发展,她套中的竟是鸿渐。
从前看《围城》的名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便觉得这本书,一定大谈特谈婚姻,读了才发觉,婚姻在书中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圣。苏小姐的婚姻,鸿渐与孙小姐的婚姻,辛楣的婚姻,都不是轰轰烈烈的恋爱促成,而是觉得该结婚了,是时候成婚了,而刚好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还可以的人,于是嫁了,于是娶了。
那么,这本书,究竟想借这几个人的故事,阐明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呢?
鸿渐与孙小姐婚后不停歇的斗嘴与争吵,仿佛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役。那样的生活,若是真的,那么不会太过疲惫吗?读的过程,特别希望作者给他们的争吵来一段调停与劝和,从此夫妻恩爱,故事结局如同童话般精彩。
然而,故事戛然而止在了鸿渐与孙小姐剧烈争吵之后的分开,而后留了一大片的空白供读者想象……我想象不到他们的结局,就像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