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想起伤心的事,总是沉浸在悲伤愤怒或者愧疚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比如:一位妈妈丧子之后变得抑郁,无论旁人怎么支持,她都无动于衷,活得像一具行尸走肉。一个高考失利的孩子表现得万念俱灰,本该是花样年华,却生活在抑郁的阴影中。
面对这样的无助与挫败,让我们的心灵深受煎熬,但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自愈与成长》这本书中,心理学博士李孟潮,用轻松讲故事的方式,将荣格一生不为人知的创伤疗愈及自我成长之旅,娓娓道来。
李孟潮,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著有《浊眼观影》、《抹杀的解析》、《一生一次的初恋》、《感应转化:投射认同与移情炼金术》、《窥豹诸记》等作品。
在本书中,李孟潮围绕荣格一生中不同阶段及重要的30场梦,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人生痛苦、仿徨、超越、重生的自愈之路。帮助我们汲取大师强大的自愈力量,开启深刻、独特而丰盈的成长。
01 荣格的一生
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
遗憾的是,荣格的童年并不幸运。
荣格3岁时,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父母破裂的婚姻给荣格的童年投下阴影。从那时起,每当人们说到爱时,他就会质疑,常常告诉别人:”男人让我觉得可靠却很失望,女人没让我失望却靠不住。”
中年的荣格,与弗洛伊德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第一次见面就相互欣赏。当发现与弗洛伊德宣布的理论与方法标准化、教条化时,荣格便决定不再同他合作。
这次的决裂让荣格几乎精神崩溃,此时的荣格,家庭事业都是一团糟,于是,他开始自我疗愈。
48岁的荣格,父母双亡,52岁,修改扩建一个家外之家--塔楼。在这当中寻找安全感。
55岁,当他的塔楼修建完工,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开始理解同情父母,完成了对父母的和解,心理黑洞慢慢填平。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却撑其为命运”。
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是荣格所经历的。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到底是找寻终极幸福,实现自我,还是始终漂泊仿徨,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02身份认同稳定
一位科学家试图说服自己的妈妈,不要继续相信佛教以及佛祖的存在。
妈妈说:“如果我临终的时候发现佛祖并不存在,但是因为我相信他的存在,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即便他不存在,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损失,对吗?”
妈妈继续反问:“如果我临终时发现他确实存在,那么我就赚发了,因为我几十年的修行得到了未来的回报,对吗?”
妈妈继续说:“所以,无论他存在还是不存在,相信他这件事,对我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吗?”科学家无言以对。
是的,这位普通的妈妈就是通过自己的逻辑说服了科学家:稳定的身份认同,对于人生来说,稳赚不赔。
理想稳定,就是身份认同稳定。反之,就是角色混乱,身份认同的危机,人的内心会感到空虚,无意义感。
一个身份认同稳定者,即便人生的最终结局,是多数理想都破灭了,但他仍可能对生活非常满意,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是有意义的。
03 自性化的精髓
什么才是超越穷富、决定人们幸福与否的更深刻原因呢?
那就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自性化,是指一个人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自成一体、自性圆满、自由自在的意思。
自成一体,是指人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判断体系,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被别人左右。
自性圆满,是指一个人有充分的自我接纳能力、自我满足能力,能够享受孤独,自得其乐。
自由自在,是指一个人敢于追求自由,善于追求自由,但当他的自由意志因为一些条件无法充分实现时,依然可以安然自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性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成长之路上进行自我疗愈,才能更快第到达这样的境界。虽然这条路是艰难的,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即使像荣格,也同样在这条路上前行,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向内看,反思和重塑自己,实现自我疗愈。
写在最后
书中说:“荣格的一生是自我分析的一生、自我疗愈的一生。”
荣格与我们的微妙差别在于,在内心的冲撞浩劫中,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找到其强大的心理本源,便可以为自己汲取成长能量。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我们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果你对自我疗愈和心灵成长有兴趣,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心理学及荣格,都需要好好品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