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远去,但是与之相关的一项工作仍然在继续,那就是年终考核。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拿优秀(A)的,犹如得了奥斯卡小金人,自然高高兴兴;拿C的显然不会开心,常常像霜打的茄子,因为工作没被认可。
可是根据考核方案,A和C是有固定的比例,即使部门工作业绩突出,C还是存在,只是比例略低。既然如此,那谁又会是人见人厌的C档得主呢?
当有量化考核指标的时候,考核是比较容易,比如做销售的,销售额度就定胜负;做客服的,看客户满意度,就一目了然了。
不过,对于某些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存在差异,很难与量化指标挂钩,比如负责网络维护的和系统研发的,就很难区分,同样负责网络维护的两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分高下。遇到这种情形,谁是优秀(A),谁是良好(B),谁是称职(C),本身就是个难题,因为事关荣誉。而当考核与薪酬深度挂钩之时,涉及因素就更多,给谁C档就尤为不易。
一般来说,在做员工考核时,往往有几种做法,不难看出领导的风格,也能提前知道自己今年拿ABC的概率。
第一种做法是轮流坐庄,员工轮流拿ABC。今年拿A,明年可能就是拿C,后年再拿B,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考核很简单,只是失去了考核的本质,因为轮流坐庄是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这种领导往往喜欢搓汤圆,和稀泥,管理很可能松散,成为不思进取者的温柔乡。遇到这样的领导,你看看前两年的结果就知道今年的等级了,让人看不到希望,也让人不用悲观。
第二种做法是任凭你风吹雨打,我稳如泰山不动摇。拿 A者永远拿A,拿C者永远是C,ABC都成为专利,其实就是另一个极端。当下属曾经出现失误或者留下不好印象时,后续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领导眷顾的眼神,接二连三成为C。成为C档档主后,如果是上进青年,又么会要求换岗,又么就是离职,毕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是容易自暴自弃又没有勇气换岗辞职者,很可能从此沦为老油条,一发不可收拾,成为C档挡主。遇到这样偏执的领导,容易让人失去信心,因此如果你没有不良记录,显然C今年又与你无关。
第三种做法是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这种做法实际上比较接近考核的本质,大家都有机会拿A,都有可能拿C。此前表现优秀的,今年可能被人比下去,沦为C档得主;去年拿C的,今年奋起直追,可能成为A档得主。逼的优秀者不敢懈怠,也激着后进者憋足劲向前冲,从而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最强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谁拿C,谁拿A,与领导的风格有莫大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中,做出不公正的评价是难堵住悠悠之口的。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同样如果工作业绩有目共睹,显然不会成为C档得主。但是一旦成为边缘人,无口碑,无业绩,成为C档得主几率就大增了。